程小成
1.中間為啥要道墻
五一假期,劉勁早就計劃好了,要帶老婆和女兒去海南玩玩。可就在出發前一天,弟弟突然來電話了:“哥,你到底回不回?不回,那我也不管了。”說著,弟弟就把電話先壓了。
劉勁納悶了半天,終于想起來了。按照老家風俗,老人一過七十,就要把他們的槨先做起來。劉勁的父母今年剛好過了七十,住在老家的弟弟就打電話詢問此事,劉勁說:“你在老家負責施工,工錢就由我來出。”和弟弟協調好后,劉勁給弟弟打去了一萬塊錢后,早把這事給忘了。誰知,兩個老人意見得不到統一,施工已經停了下來,劉勁便答應弟弟五一放假回老家一趟,做做父母工作。
劉勁自從下海經商后,人也特迷信,遇事愛請個“高人”算算,這些年,生意也確實順風順水。至于給父母做槨的事,更是不能大意。俗話說得好:十人世上奔,不如一人山上困。所謂“槨”,也就是在老人還沒去世前,給他們選好陰宅地,先做起來,到百年之后,把棺材就直接送進去。這事說來簡單,但過程復雜。就拿給父母選好的這陰宅地,劉勁可是請了高人看了又看,是塊風水寶地,若父母意見得不到統一,這槨做不成不說,一拖再拖,倘若父母有一人突然走了,把他們往哪兒放?劉勁是出來混的人,混的就是面子。他可不想留有話柄讓老家人說三道四。

和老婆女兒商量后,劉勁開著車就往回趕。
在劉勁的印象中,父母的關系并不好,一生都在打打罵罵。在他小的時候,一直以為他們會離婚,可他們還一直過下來了。現在,他們架是吵少了,但只要遇到事,兩人還是喜歡爭個輸贏。作為兒女,誰都希望父母白頭到老,更何況,劉勁父母已經到了白頭了,千萬千萬不能讓他們在為做槨這件事上,再鬧出個矛盾來。
父母見到劉勁回來,都很高興,沒一點鬧矛盾的跡象。吃過晚飯,父母就要劉勁去休息,而劉勁是想早早把問題解決了走人,就坐在桌上,問起父母做槨的事。
母親見問,先說:“先不說這個,不說這個。你去睡覺,這事明天再商量。”
父親也笑哈哈地說:“這事不急,我們明天說。”
劉勁已經好多年沒在家里歇過,不是嫌家里床不干凈,就是不習慣。當著父母的面,劉勁說:“晚上我必須趕回到縣城去,明天一早我就得走。關于做槨的事,你倆有什么想法,說出來我們商量商量?”
一聽劉勁晚上就要走,母親態度就先發生了變化,打著臉說:“好好的槨,中間為啥要道墻?”
坐在一邊的弟弟說:“人家老泥匠都說了,中間做道墻也是為你們好。”
父親這時也嗆著說:“好不好,我心里不比你們有數?!”
看著他們吵起來了,劉勁卻還沒明白為什么。就問道:“什么墻?這槨里面還要砌道墻嗎?”
2.留個窗戶亮堂堂
見劉勁不明白,弟弟就嘆了一口氣,他告訴劉勁說:“全村給老人做槨,這中間都砌有一道墻,就他倆例外!”

農村做“槨”,真是件很復雜的事。一方面是兒女對父母的孝心體現,一方面也要照顧到老人情緒。有些老人不喜歡兒女給他們選的陰宅地,兒女好心好意做了槨,他們口口聲聲死后不去那里睡。還有些老人,對這做槨的事,特別在意,這槨做多大,上幾個臺階,包括里面點幾盞長明燈,都要過問。劉勁的父母不要中間砌道墻,那也是違背砌“槨”的常理。所謂“槨”,也就是老人死后去住的房子。兩個老人死時,肯定有前有后。這有前有后,就有的尸體要先腐爛。為了使后死的人棺材進去時,聞不到那腐爛臭味,這槨中間就砌了一道墻,一邊睡一個。幾百年來,也都是這么砌槨的。
聽了弟弟解釋,劉勁也覺得父母是無理取鬧,大家都是這么做的槨,你倆鬧個么事例外?心里想著,眼睛就去看了一眼父母。母親便說:“我死了,就想挨著你爹睡。”
父親也說:“你娘膽小,中間隔個墻,她怕。”
劉勁想笑,忍著了。父母這一生關系,作為老大的劉勁,比弟弟妹妹們都清楚。母親一生都認為她嫁給父親吃了虧,聽奶奶講,他都三四歲了,母親還鬧著要和父親離婚。父親呢,對于不想和他過的女人,也是氣不往一處順,大集體時,父親長年在外做水利,就像現在打工,一年在家沒住一個月。老了,是不吵了,是不鬧了,也不至于好到死后還容不下中間隔著一道墻?!
見劉勁不說話,母親小心地又問了一句:“老大,你就依了我們吧。”
劉勁抬頭又去看了一眼母親,還沒說話,父親就站起來說:“管他們依不依,不依,這槨做好了,我死后也不去睡。”
弟弟這時就吼著父親說:“那你倆就在一個時辰去死算了。”
“你娘要是先走,我保證不等到下個時辰死!”父親的犟脾氣上來,說完,起身就走,劉勁拉也沒拉住。
這時,母親也站了起來,劉勁怕她也要走,趕緊拉著母親的手:“娘,你別走,有事我們再商量商量。你說這墻不砌,你想想看,你們是不怕聞那味兒,可我們晚輩……特別你那孫女,她總要回來吧?她總要送你們上山吧?你們忍心讓她也聞到那氣味?對孩子身體不好呀。你說是不是?”
聽了劉勁這么一說,母親果然就坐了下來,想了想,就順勢一手拉著一個兒子,說:“這倒是個理。要不,這墻照砌,但要在這墻上開個窗,亮堂亮堂。”
見母親同意砌墻了,劉勁管她什么要求都答應,一邊就吩咐弟弟通知老泥匠明天開工,他也好抽身走人。母親突然攔著他說:“我還沒和你爹商量商量,你就要走,還想過幾天再回來?”
劉勁只好決定在家里歇一晚上。“你放心兒子,我一晚上不睡,也要把你爹工作做下來。”母親態度180度大轉彎,又對著兄弟倆說:“你兄弟兩個,也忙得一年到頭沒見上一面,好好說說話,我去了。”母親閃身就走開了。
3.有了窗戶好說話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通知來做槨的老泥匠來了。母親也做通了父親的工作,他們都同意槨中間砌道墻,只是要求這墻中間,要給他們留個窗戶。老泥匠一聽,掉頭就要走,弟弟忙拉著問:“你咋一來就要走了,這槨還等著你做呢。”
老泥匠看著弟弟,又看了一眼準備開車走路的劉勁,直話說道:“你們也不想想,這槨中間砌道墻干什么?就是攔那腐爛的氣味。這墻是砌了,卻開個窗戶,那氣味就不曉得從窗戶跑過來?話,我就說到這里,你們商量好后再叫我來吧。”老泥匠頭也不回地提著泥刀走了。
老泥匠的話,一下子提醒了兄弟倆。劉勁縮回身,關了車門,和弟弟重新回到屋里,見到父母就說:“爹、娘,你們說說,留個窗戶干什么?有必要去留個窗戶嗎?”
母親不知所措地問:“你昨天不是同意了?”
弟弟氣著說:“那臭味,那臭味就不曉得從窗戶跑過來嗎?!”
母親就“啊”了一聲,望著父親說:“老頭子,那你說說。”
父親沒有任何商量余地,對著兄弟倆說:“這墻,我們都答應你們做了,就叫留個窗戶,你們也不同意!我們要安個窗戶干什么?說話!”
弟弟一聽,“撲哧”笑了:“人都沒氣了,還說個鬼話。”
父親一拍桌子,大吼道:“我們就是要對著窗戶說鬼話,怎么啦?你們連我們說說鬼話都不同意了?那你們兄弟倆這么大張旗鼓地給我們做槨,到底是有孝心,還是存心要和我們過不去?”
父親的話,一下子把一邊沒說話的劉勁,噎住了。他有些憎惡地看了一眼面前的父母,覺得他們真是會演戲。父親在母親要和他離婚的時候,聽說他在水利工地上,有個相好的女人。有一年過年的時候,那女人還鬧到家里,要不是母親正懷著弟弟,他們可能就真離婚了。這件事,在劉勁慢慢長大的時間里,還偶爾聽到他們吵架時,母親提起過。現在老了,過去的事不提,但至于人都死了,還要留個窗口,說鬼話嗎?!
長大工作后,劉勁回家少了。
此時,母親見劉勁站在一邊一直沒說話,擋住了氣得滿臉通紅的父親,走過來對著劉勁說:“你爹一生就這脾氣,說出來了,他就沒事了。”父親好像也回應母親這話的道理,提著開水瓶,給劉勁續了半杯水,就有些不好意思地走開了。
劉勁喝了一口父親給他倒的水,又望了一眼面前的母親,慢慢說道:“娘,你就說個心底下話,這事還有得商量沒?”
“傻兒子,看你說的,家里事,咋沒個商量的。”母親責怪說:“你們容我們想想,這辦法,肯定是有的。”
一天都過去了,母親還沒想出好辦法,劉勁急得團團打轉。已經在家里住了兩天了,吃過晚飯,劉勁就決定不等了,要連夜趕回去。母親突然告訴他,她想出一個好辦法。劉勁忙問:“娘,你快說出來,什么好辦法?”
“給那窗戶安塊玻璃,不就擋了那氣味?!”母親說。
劉勁和弟弟一聽,都覺得有道理。劉勁又叫弟弟趕快給老泥匠打電話。為了把握起見,決定等到明天老泥匠來了,把做槨的事安頓好了,他再走……
4.常回家看看
讓劉勁萬萬沒想到的,等到第三天老泥匠來了,才知道這槨里面是不能安玻璃窗的。
老泥匠說,這槨里面睡的是陰間人,玻璃反光,天天照著陰宅地,對活在世間的后人不吉不利。劉勁本來就迷信,一聽這話,再也忍不住,就對著父母暴跳如雷,連罵帶吼地說:“你們的事,我再也不管了。你們要死要活,你們自己決定好了。”說著,就往自己汽車上沖,要開車走人。
父親慌忙跑過去拉住劉勁,母親也一路小跑趕到劉勁的汽車跟前,笑吟吟地對著劉勁說:“兒子,你急么事,娘都準備好了。”說著,母親變戲法似地從懷里掏出一塊布,一抖開,上面還粘著花。母親說:“你看,我給這窗戶掛個窗簾,那光兒,不就照不到我們了。”
“兒子,你就是年輕啊。看問題,只看到事情表面,卻看不到它實質。”父親走過來,像個智者對著劉勁說:“你看看,這窗簾,是你娘粘了半年的花,才粘好的。把這粘花窗簾往上一掛,就像個新房了。等到那邊了,我再把你娘娶一回,哈哈哈!”父親話沒說完,母親就趕著去打他,一邊還撒著嬌地說:“老不要臉的,誰答應要嫁你了……”

看著年邁、嘻鬧的父母,劉勁一下子沉默了,接著,眼眶也紅了。他可能是太年輕了,他沒有讀懂父母那一生吵吵鬧鬧的婚姻里,包容著更多的是對對方更深的愛戀和情懷。他看起來,什么也不缺,要錢有錢,要女人有女人,可他連回家和老婆吵架的興趣都沒有。他們的婚姻也走到盡頭了,這次海南之行,與其說帶她們母女去玩,還不如說這是一家三口最后一次旅行了。
安頓好家里的事后,劉勁也準備走了。這時,弟弟從家里提出一些土特產,說是母親準備好要劉勁帶給媳婦和女兒吃的。同時,弟弟對劉勁說:“哥啊,都快十年了吧?這回你總算陪在家里陪爹娘住了三天。這下爹娘也心滿意足了。”
劉勁一驚:“你,你們……這是變著法要留我在家里?”
弟弟笑著問:“你說呢?”
劉勁眼淚一下子淌了下來,他哽咽道:“爹、娘,我答應你們,從今往后,我一定會經常帶著你兒媳和孫女,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