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上周,新聞媒體發生不小的“地震”,破壞了自然次序。紐約時報、Buzzfeed、NBC News,以及一些杰出的新聞媒體,把部分有價值的新聞內容交給Facebook來推銷、來賺廣告錢。預計下一波加入Facebook的有英國BBC News、英國《衛報》、德國《Bild》圖片報、美國《大西洋月刊》、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這雖然只是實驗性質,但Facebook已經準備了很久,不難有越來越多的媒體跟進。
對自負的傳統新聞媒體來說,放下身段并不容易,尤其不愿意把好的東西交給別人處理,把自己的讀者讓給別人。近年來科技漸漸滲入媒體,媒體因而獲益,終于了解媒體再大,也敵不過科技,美國150家報紙加起來的營收,還抵不過Google一家,與其說上周是媒體地震,不如說是下一步媒體向科技轉型。
新聞媒體要的不外是讀者與觀眾的人數,越多越好,以及閱讀與觀看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提升廣告價值。而廣告方面要的是對象化、個人化的數據,什么樣的人有什么喜好、購物的習慣、消費的地點,這樣可以把適當的廣告在適當的時間送給適當的族群與個人。這些夢寐以求的事,多年來媒體都沒能做到,現在的科技大咖——Facebook卻做到了,大家隨處“打卡”,把自己呈現在廣告業者的面前。
媒體與Facebook合作很簡單,把文稿與影視交給Facebook,任其在14億用戶中網絡流傳,文稿與影視內含的廣告直接收入完全歸媒體所有,如果Facebook將媒體的廣告同時放在Facebook上流傳,收入則媒體與Facebook分攤。Facebook因此增加豐富內容,也可能帶來新的流量,應允許用Facebook正常方式收集到的讀者數據回傳給媒體。
硅谷的新聞與科技兩棲媒體人Alan Mutter,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研究所教授,認為Facebook的超級能量無法不讓媒體靠攏,雖然Google也有類似的作用,目前看起來Facebook最適合。Facebook除了擁有12億用戶,其對行動出版的技術與藝術,也高過任何人。以今年第一季來說,65%的流量與73%的廣告營收,都是來自Paper APP與加入Paper APP的網站。
Paper是Facebook一年前推出的移動APP,相當于Facebook的縮小版,畫面簡單,每一頁一個主題,適合手機畫面操作。除了Facebook的朋友活動,還有新聞、圖片、影視、趣味多項可以選擇,成為使用方便的個人Facebook。APP推出以后頗受歡迎,很多人不再使用正本Facebook,甚至有人刪除了正本。這是Facebook繼Messager簡訊的另一精簡版,Facebook走向移動的意圖愈為明確,Paper APP目前僅有iOS版。
讀者與觀眾在新聞媒體網站停留的時間,是另一關鍵因素,據網絡分析公司Alexa.com的數據,在紐約時報網站平均每人每天停留9.5分鐘,NBC News為6.4分鐘,BuzzFeed為5.4分鐘,但Facebook則高達18.4分鐘。
Facebook可能是全世界收集到個人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熱心的用戶隨時把自己的動態向Facebook“報告”,到哪里去了、吃了什么美食、買了什么衣服、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除了自己的,更可以從朋友的網絡,收集到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數據,經過分析,就成了最精準的個人化商業訊息。你的嗜好是烹飪,就可能收一份食譜、內含美食餐廳介紹;你結婚要去巴厘島蜜月,就可能收到飯店的優惠券。
新聞媒體加入Facebook有喜也有憂,喜的是Facebook確能實質地幫助媒體,憂的是一旦被Facebook勾了去,以后恐怕就難脫身,獲利多少還是小事,最怕喧賓奪主。傳統新聞媒體的名號與光彩在Facebook里逐漸黯淡褪色,甚至消失,《紐約時報》的文章雖好,難免一天有人問:什么叫《紐約時報》?Alan Mutter一語道破媒體的矛盾,他說跳進Facebook是死,不跳進去同樣也是死,因為Facebook讓你無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