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磊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定為會議主題,彰顯了對于法治問題的高度重視。長時間以來,從執政黨到學界再到民間,對于法治的認同越發具有共識,各層次對于法治工作的推進不斷深入。但現實中,雖然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眾多法律制度和機構業已完備,法律從業人員也已初具規模。但不可否認,我們離法治國家這一理想還有一段距離,法律還未成為國家治理必須恪守的運行準則,對于規則的尊重與遵守也還遠未成為國人的生活方式。
法治仍然停留在紙面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背后法治文化的缺失。“徒法不足以自行”和“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這兩句在法學界頗為流行的名言,正好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了這一道理。法律在現實中真正得以普遍遵守和有效貫徹,除了器物層面完善的制度和強有力的實施之外,更需要內化于人心的尊重和認可,進而形成一種能潛在影響大多數人行為方式的觀念性習慣和思維定勢,后者往往被看作是一種文化。所以,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法治與文化的概念
理解法治文化,要先理解構成法治文化的兩個基本概念——法治和文化。簡言之,法治是法律的統治,法律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具有至上權威、具有制度剛性。這就要求官方行為和法律的要求一致,一方面確保法律權威高于掌權者權威,另一方面如此方能給受制于法律的普通人提供生活的確定性和可預期性,確保權力不專斷、不濫用,保障公民可以合理安排、規劃自己的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間。因此,法治的對象實際上是公權力、政府和統治者,其要義在于“官員(政府)守法”。
而文化,相對而言是一個更難以捉摸的概念,它甚至無所不包,只要相對于“自然”而言的“人為”之物都可看作是文化,幾乎囊括整個人類的生活世界。我們談到的文化往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進而形成較為穩定、類似、同一的行為模式,對較長時間、較大地域范圍內某一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有著潛在而深刻的影響。
文化,有著自己固有的特征。首先就其形成而言,它產生于大范圍的人類協作,是一個漫長的積淀過程,需要不斷地嘗試、修正與合流;其次,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它主要表現為一種較大范圍內、一個群體大多數人長時間較為穩定、同一的行為模式或思維方式,較多表現為一種傳統的或習俗性的定勢;第三,就其作用機理而言,文化具有一種潛在的影響力,潛在地指引或影響思維,進而影響、指導行為及其評價。因此,文化至少具有大規模、長時間、同一性、穩定性、潛在性、習俗化等特征。
法治文化的五個層次
法治文化就是這兩個概念的結合。首先,由于法治最基本的含義是法律的統治,法治文化首先是一種尊重法律權威的文化。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法治文化是某一社會普遍存在尊重法律的思維習慣和遵守法律的行為模式。其次,法治之要義在于公權力守法,因此法治文化的核心也在于形成公權力守法的文化氛圍。一方面表現為官員階層存在普遍守法的習慣,另一方面是社會中存在要求政府和官員依法辦事的社會風氣和思維習慣,形成一種普遍的監督之風,一旦出現任何官員違法和特權現象,會立即形成一種社會輿論壓力。第三,就其作用領域而言,法治文化是關于國家治理和政治統治方式的一種文化觀念,而非重點在于考察諸如公民是否守法的文化。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和人治文化相對的政治文化,被看作一種代表現代政治文明的文化形態。
因此,法治文化是一種關乎政治權力運行方式的文化形態,主要表現為一種普遍要求公權力守法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和輿論導向。我們可以就此在內容上將法治文化從中心到外圍至少劃分為以下五個層次:
第一層最核心的部分是政府和高級官員普遍尊重法律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這種官員階層尊重法律權威的文化是法治文化最核心的表現。只要某一社會具備核心層所要求的文化氛圍,我們大致可以認為一定區域內法治文化基本形成。
第二層是公民和群眾有要求官員守法的思維習慣和對其是否守法經常進行監督、揭露和批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它與處于核心層的官員普遍守法文化最直接相關,對法治文化的形成而言最為關鍵。
第三層是公民和群眾沒有普遍存在要求官員違法行政、公權私用、濫用權力等違背法治原則、破壞普遍性規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種社會現象往往是導致官員出現違背法治精神、違反法律規則的起因。
第四層是社會普遍守法的文化。這種所有社會成員(包括官員)的普遍守法最易于形成一種更為廣泛的法治文化,也會反作用于法治文化的核心層。
最外層是將法治文化放置在一個更為宏大的整體性社會文化背景之下,與其他亞文化的共存中,不存在與之不協調或抵觸的其他社會文化,比如人治文化、特權文化、關系文化、官方不容置疑的文化等;并且存在大量與之相容、相互促進的社會政治文化,如民主文化、守信文化、輿論監督文化、司法權威文化等。這種大的文化氛圍最有利于法治傳統的形成、生根與作用發揮。
在以上法治文化的五個層次中,核心層是其本質,第二層最為關鍵,越靠近核心層文化的成型越有利于整個社會法治文化的形成及其作用的發揮。這時,五個層次的法治文化形成一種“場效應”,將尊重法律的觀念內化于人們的思想之中,從而促使人們的行為方式恪守法律,最終實現法治這一政治理念。
法治文化培育的要點
在觀念上形成共識,首先要加大氣力對于法治觀念和原則進行傳播和啟蒙,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讓人們意識到法治本身的價值和可能帶來的益處;其次此種傳播要創新方式方法,用大家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語言和媒介進行宣傳教育;此外,推進共識的形成必須借助強有力的權威,在政治權威的主導下,聯合學術、商業甚至娛樂權威合力推進這一事業,形成引領作用,使之蔚然成風;關鍵在于對人治文化強有力地批判,對存續了上千年至今仍占據主導地位、根深蒂固影響國人的關系文化、特權文化、圣人文化、官本位文化等進行反思和深刻批判;最后,重點是在官方形成此種共識,既要自上而下從中央和高級領導干部開始推動對法治的認知和認同;又要借助關鍵場合對領導干部進行法治教育;還要借助重大案件形成反思,認識到法治的價值和法律的嚴厲,認識到恪守法律于國于民于己的益處。
在行為上成為習慣,除了內心的認同,關鍵還在于強有力地矯正違法行為。人們行為合規,關鍵是要形成一種社會壓力,特別是實質性的懲罰威懾、警戒人們依法而為。對于官方形成此種守法習慣更是如此,關鍵在于高級官員要以身作則,不超越法律坐擁特權,需帶頭守法并建立長效權力運行制度和政治慣例,自覺杜絕一切違法行為。
(作者單位系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