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人們常說,名字是個符號。其實,名字里蘊藏著許多信息。尤其是名字的主人自己改的名字,其中往往蘊含著抱負、襟懷和格操。
《水滸》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彥。據傳,他在創作《江湖豪俠傳》時,寫到“石秀智殺裴如海”一章時,感到筆不流暢,難以寫下去。于是棄筆掩卷,不想再寫,有點知難而退偃旗息鼓的意思。友人得知此事,給他講了一個和尚潛心念經、端坐庵內30年,居然把木魚敲了個深坑的勵志故事。施端彥受到觸動,便寫了“耐庵”兩字貼在書房,作為座右銘,告誡自己要潛心創作。以后他干脆更名為“耐庵”。
現代作家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有一次他讀了李煜《烏夜啼》末句詩“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后,領悟到時間就如流水,倘若不加珍惜,它就會在人們的嘆息聲中白白流逝了,空留下無限的遺憾。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張恨水,以此來鞭策自己,一定要惜時,要有所作為。
美學家王朝聞,原名王昭文。青年王昭文學習十分刻苦,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在他22歲那年的某一天,他拿起《論語》來讀,在讀到“朝聞道,夕死可矣”時,他忽有所悟,“昭文…朝聞”,孔子的“朝聞”和自己的名字讀音一樣,何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朝聞”呢?這一諧音的改變,表達了王朝聞矢志不移探索人生真理、尋求藝術真諦的精神。
著名畫家徐悲鴻原名徐壽康,他改名的故事尤其讓人感慨萬千。有一次,他到一個親友家去喝喜酒,在場許多闊少都穿著綾羅綢緞,唯有徐悲鴻穿了一件布大褂。衣著寒酸的徐悲鴻受到別人的冷落,從此他憤世嫉俗,立志不穿綢衣也要贏得別人的尊重。為了自己的志向,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家里拿不出錢來。于是他便去向別人借錢,可是誰也看不起他這個“窮小子”,沒有人愿意資助他這支“潛力股”,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態炎涼。每每想起這些,他不禁悲從中來,忍不住要像鴻雁一樣發出哀鳴。從此,他改名為“悲鴻”,并發憤繪畫,終于成為畫壇的一代宗師。
現代著名作家郭沫若,這個大名鼎鼎的名字也是后來自己改的。郭沫若原名郭開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學時,才取了“沫若”這個筆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經郭沫若家鄉的兩條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為筆名,是表示他身在異國不忘家園的意思。詩人畢竟是詩人,兩字之改,抒發了他的家國之思,表達了他對沉疴中的祖國的熱愛。
著名作家、民主戰士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1917年,朱自華報考北大本科,為了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卜居》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之以自警。朱自清取字“佩弦”,警醒自己應急天下之所急。朱自清的一生,做到了人如其名,無論個人遭遇如何困頓潦倒,他做到了“自清”——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毛澤東同志曾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是“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人如其名,區區名字,方寸之間,原來可以寄予主人終生的追求和襟懷。觸摸這一個個名字,其實就是在讀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