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音樂人高曉松說,走進一個小城市的書店,看見的可能是《紅樓夢》《金瓶梅》;走進大城市的書店,首先看見的保準是“成功學”“職場升遷術”“投資理財術”等讓你異化的東西。
大城與小城,差距真的如此巨大?舒適安靜、節奏緩慢得讓人忘記時間的小城市,是人們的遙遠想象,還是現實中的真實存在?
2015年3月2日,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以下簡稱大調查)國民大數據在財經頻道首發。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媒體民生調查活動,大調查已持續9年,每年調查10萬個樣本家庭,積累了上千萬個民生基礎數據。
在累計近70項大調查獨家數據中,小城市的大問題赫然在列,如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業壓力等常被詬病的“大城市病”,同樣存在于小城市,甚至更嚴重。
▲縣或縣級市的生態環境問題更突出
近年來,霧霾、PM2.5等專業詞語頻頻進入公眾視野,空氣質量、控制污染等議題亦被推至輿論前臺。
此次大調查發現,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先后順序方面,民意直指空氣質量。調查人員在關于最想改變的生態環境方面,給出了6個選項,最后的統計數據表明,全國10萬個家庭比較集中的意見是:優先改善空氣質量、城市綠化和自來水質量。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應該控制城市化的速度,避免形成超大城市的格局,保證有城內和城間綠化帶,讓污染物有緩沖的空間。
該調查同時發現,相比而言,省會及以上的大城市在空氣質量上的問題較突出,但在自來水質、垃圾清運等方面,縣或縣級市的問題更為突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云中認為,縣級市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步凸顯,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向中小城市轉移,同時部分縣級市的固體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設施非常欠缺,已有設施的運行成本高,而正常的收費機制難以建立和執行,造成了部分縣級市的固體垃圾和污水處理等環境問題突出。
▲小城市通勤時間堪比大城市
交通擁堵是目前全國突出的城市病之一。此次大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上班人群當中,每10個人就有1個人單程出行時間超過2個小時,往返路上花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
交通擁堵原來基本是專屬大城市的特征,但是這次大調查發現,“病情”已開始向小城市蔓延。在縣級市,人們單程出行的時間也超過了50分鐘。擁堵問題已不再只是大城市的病,也成為小城市的大病。
本次調查也發現,上班時間的長短和人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上班途中的等待和延誤,會增加人們的焦慮和煩惱,由此影響居民生活感受,降低幸福感。大調查的數據顯示,上班途中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幸福感會下降28%。
中小城市出現擁堵,一方面是機動車輛增加較快,現有的道路設施難以滿足行車需求,另一方面在于交通管理落后,各種車輛混行。
▲小城就業壓力更大
本次大調查發現,和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就業壓力更大。綜合2011年、2013年、2015年大調查關于就業壓力的調查數據來看,縣級市和地級市的就業壓力一直高于省會及以上城市,北京、上海等地的就業壓力明顯更小。
就業環境和就業機會,構成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源源不斷的吸引力。此次調查發現:逃不開大城市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和機會。
調查同樣表明,在選擇居住地時,公眾首要考慮的因素依次是:工資水平、房價、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發展機會。而大城市至少能滿足其中的兩三項,誘惑力因此增加了。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