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歷屆全國兩會關注的焦點,3月4日,全國政協第十二屆第三次會議期間,《民生周刊》記者就消費者普遍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
不能說轉基因技術是陰謀
民生周刊: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疑,對此您怎么看?
牛盾:這種關注和質疑我認為是正常的,對于政府和研發工作者來說只會變成動力和責任。安全是第一位的,所有的事情都要以安全為準繩。
民生周刊:如何確保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牛盾:轉基因食品研發過程中,要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風險評估,經過嚴格評審后,國家層面通過評審并頒發證書,如果要進行生產,還要進行種子實驗、區域實驗等,全部完成才能上市。
這項技術產品的應用開發對生態環境是否安全,對人體健康是否安全,能否保證代際遺傳安全,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都能夠保證安全,這是我們的底線,也是我們的準則。
民生周刊:為什么要研發轉基因食品,初衷是什么?
牛盾:全世界人口已達70億,預計到2050年增加至90億,全球的糧食生產能力目前在20億噸左右,以70億人口計算,全世界人均每年消費糧食300公斤,這還只是一個中低水平。這些糧食不僅要食用,還要轉化為工業品、藥品、化妝品等等。研發這項技術,一是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如何讓中國或者世界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來滿足人類的需要。二是要解決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因為現代農業,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躲不開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
民生周刊:關于轉基因陰謀論,您的觀點是什么?
牛盾:不能說轉基因技術就是危害,就是個陰謀,我不贊同這種觀點。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兩面性,是把雙刃劍。用好了有利,用不好也可能出現負面影響,這就要看如何把控。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創新能力,三要重視投入,最后就是全社會要有一個理性的態度。
即使是諾貝爾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美好愿望,會被用于武器、炸彈,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們要做的就是防止這種負面結果的發生,必須進行最嚴格的評估,最嚴格的測試。
民生周刊:對于那些沒有轉基因標識卻流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該如何加強監管?
牛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于這種違法現象,必須依法追究責任,依法處置。與社會現象的產生相比,這些往往是滯后的。新生事物出現以后,再去研究如何標準化,如何規范化,這是個規律。社會實踐最先提出問題,然后我們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在出現這個問題,我們肯定要答復,就是要規范管理,違法的要依法追責,在這一點上,政府和城鄉居民是一致的。
民生周刊: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產品有哪些?
牛盾:市場上,有兩種農產品是轉基因的,一個是轉基因大豆油,還有一個是轉基因抗病毒的番木瓜,其他沒有太多選擇。
民生周刊:作為消費者,您會買轉基因食品嗎?
牛盾:目前,轉基因大豆油是安全的,至于選擇權是個性化的。比如,色拉油的口味很重要,黑龍江的非轉基因大豆,是全世界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而阿根廷的大豆,是全世界含油量最高的,就看你的口味和偏好了。只要有安檢評價證書的,第一,可以吃沒風險;第二,我在吃;第三,我想買什么,家庭有分工,我哪負責這事啊!
全產業鏈食品安全是終極目標
民生周刊:對于民眾去日本買高價大米的現象,您怎么看?
牛盾:去日本買高價大米,這是一個消費嗜好。日本的越光大米,市價每公斤100多元人民幣,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這種消費不是大眾行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窮家富路”,出去一趟要體面,回來也要給親朋好友有所表示。購買一些原產地特色農產品,主要是出于這種考慮,不必提升到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高度來討論。作為一個消費者,我不會選擇日本大米。
民生周刊:洋奶粉在中國的銷量一直居高,出國代購洋奶粉也屢見不鮮,您認為原因何在?
牛盾:三聚氰胺事件對中國奶業影響很深,民族奶業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消費者信心恢復太難,需要時間。
國產奶和洋奶生產過程、質量差別不大,只是生產過程采用的標準不同,中國對嬰兒奶粉按照嚴格藥品標準管理,奶粉生產過程一旦出現問題,對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一些洋奶粉也存在風險,并非絕對安全,這是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問題。
民生周刊:如何加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
牛盾: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是終極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哪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田間的,有大氣、土壤,還有農業投入品;農業的,有化肥、農藥,每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尤其是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主要是化肥、農藥、獸藥,不要走偏了。要科學使用,不要濫用,也不能不用。
民生周刊:據了解,我國需要大量進口糧食,是否意味著我國的糧食安全令人擔憂?
牛盾:我們要保證糧食和主要農產品95%以上立足國內生產和供給,5%左右的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可以進口。目前,并沒有超過5%。進口糧食的份額只占糧食消費總量的百分之三點多。
進口的數量并沒有超過控制數。進口數量多,這是大國效應。目前,我國的農產品數量,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總產量都是世界第一。
民生周刊:那么,我們進口糧食做什么?
牛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口糧曾經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飼料糧。目前,中國人的肉食量增加,飼料糧變為第一,所以,需要進口一些飼料,還要進口一些傳統市場需要的農產品和一些小眾群體需要的品種。
農業補貼被侵吞令人氣憤
民生周刊:對于出現的農業補貼被侵吞或挪用的現象,您怎么看?
牛盾:對此我很氣憤。隨著國力增強,對農業的補貼也在逐步增加,2006年取消農業稅,在此基礎上,對農村種植糧食進行補貼,包括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燃油補貼、農業機械化購置補貼等等。這是一項中央的惠農政策,是按照國際通則,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必須借鑒和實施的好政策。不但要堅持,而且要加強。
農業補貼發放過程出現偏差,出現貪污腐敗,客觀來看,不僅僅是農業,當政策和制度設計不完善的時候,都會出現尋租現象。中央和地方財政給農民發放補貼,來之不易,動這些錢是道德缺失。
民生周刊:在農業補貼的發放過程中,如何避免利益尋租?
牛盾:檢查機制存在的漏洞,然后完善。總會有這樣的人,貪得無厭,不遵守法律的底線就要繩之以法。中央和地方的態度很明確,只要出現,處置很快,力度很大。
需要建立制度,加強監督。農業部與中紀委和地方的農業廳局聯手形成工作網絡,加強監督和管理。只要達成共識,我們信心滿滿,我們看到中央的決心,“老虎”“蒼蠅”一起打,沒有“鐵帽子王”,一定要讓這個中央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農業應轉方式調結構
民生周刊: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在網上引起熱議,對于個別農村出現的撂荒現象,您怎么看?
牛盾:一些新農村的發展,出現跟不上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特別是出現撂荒的現象,這是轉型過程中,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局部現象。在調整過程中,我國東西部差異很大,這與自然資源、經濟實力等有關。新農村發展,最關鍵的幾個因素,第一是政策的創建和設定,第二是政策的關注,第三是投入。出現這種現象恰恰反映了對于新農村建設要加強,做得還不夠。
民生周刊: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牛盾:在新常態下,農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轉方式調結構,從小農經濟的傳統農業,轉為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第二,轉變方式調結構的同時,一定要堅持創新驅動。創新不是科學技術的專利,創新驅動還要體現在農村經濟經營主體的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等,做好這些,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民生周刊:您認為,什么樣的結構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牛盾:結構是最重要的,只有合理的結構才會發揮重要的作用,結構調整的最佳狀態,應該是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結構的調整,有幾個指標,第一,用最好的品種;第二,最好的機械化;第三,最好的農業投入品;第四,科學化、現代化。在這個基礎上,農業的發展,第一,要與市場信息對稱;第二,標準化;第三,信息化;第四,市場化。如果能夠調整到這樣的結構,我認為是最理想的,而且是有中國特色的。 (實習生李菁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