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去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一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作為這一國家戰略的重要區域,河北為此做了許多努力。
與其他設區市相比,衡水在河北省建市最晚,工業基礎較為薄弱。而今,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衡水也迎來借力京津、借勢發展的大好機會。在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衡水對自身有著明確定位,將招商重點放在吸引優質資源、延伸產業鏈條等方面,更加強調吸引人才和科技。
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衡水做了哪些努力?對自己的戰略定位是什么?還將面臨哪些實際挑戰?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市長楊慧接受了《民生周刊》記者的采訪。
民生周刊:過去一年來衡水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做了那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效?
楊慧:京津冀協同發展為衡水加快發展、跨越趕超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去年,我們著力抓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實施“三個一百”工程,搶抓機遇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一是與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合作實施“藍火計劃”,三年內實施百項高校企業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目前,“藍火計劃”衡水基地已正式掛牌成立。二是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合作,成功舉辦百家紡織服裝企業進衡水推介活動,河北省首家承接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正式落戶工業新區,一批企業落地建設。三是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合作,組織百家食品企業進衡水,建設現代食品產業園。目前,已落地開工項目11個,總投資45.5億元。
另一方面,全力實施四大生態工程,打造京南生態腹地。四大生態工程,一是衡水湖恢復與保護工程,二是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程,三是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四是“一人一畝林”平原綠化工程。
特別是衡水湖是華北地區單體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唯一保持沼澤、水域、灘涂的國家級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在涵養水源、調節京津冀地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十分重要。目前保護區面積163.65平方公里,蓄水能力1.88億立方米,在此基礎上,計劃投資22.7億元實施衡水湖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完成后蓄水能力可增加到3億立方米;環湖大力度造林綠化,目前已建成3000畝以上林業園區11個。未來,環衡水湖將形成100平方公里的森林,加上近百平方公里的水面,真正成為京津冀南部最大的“生態公園”。
民生周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即將落地,到時河北各市區域定位將會明晰,目前衡水怎樣看待自身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位置?
楊慧:衡水交通區位、生態環境、發展空間、產業基礎等優勢明顯,在疏解京津功能、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有很大潛力。
一是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衡水位于北京正南,距北京248公里、天津230公里、石家莊110公里、濟南180公里,處在京、津、濟、石四大都市中心位置,在京津兩小時經濟圈內。京九、石德、邯黃鐵路和大廣、石黃、衡德高速以及307、106國道等四通八達的交通干線,使衡水成為東出西聯、南下北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為“黃金十字交叉處”。
二是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擁有國家級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衡水湖,單體水面達45平方公里,被譽為“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濕地”和“東亞地區藍寶石”。三是農業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衡水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均糧棉油產量均居河北省第一。全市蔬菜面積達到170萬畝,總產量670多萬噸,供應北京蔬菜占北京消費總量的7%。濾器濾材,交通、電力、通信設施設備,復合材料,紡織服裝,汽拖配件,食品飲品等產業產品,40%以上融入京津產業體系或進入京津市場,已成為京津產業重要的配套聚集地。
衡水的功能定位是立足服務京津、借力京津、融入京津,結合衡水實際,確立了“一樞紐、四基地”定位,即依托區位交通優勢,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京津冀區域交通物流樞紐;依托現代農業優勢,打造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依托衡水湖濕地資源優勢,打造京津生態屏障保護基地;依托特色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建設京津技術成果轉化、產業承接基地;依托基礎教育和生態優勢,建設京津教育醫療、休閑養生功能疏解基地。
民生周刊:非首都核心功能產業正在陸續向外轉移,這也給河北承接這些產業同時完成產業轉型帶來了機遇。衡水在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轉型方面有哪些好的實例?
楊慧:在國內男裝市場占有率達18.6%的北京威克多制衣有限公司服裝創意產業項目已經落地衡水。這一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銷售收入將在26億元以上,可為衡水當地提供4000多個就業崗位。
河北亞森智能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機器人,承接了北京產業轉移,是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合作的項目。從今年2月份開工以來,已完成投資3.5億元。目前,11座車間已經基本建成,設備訂購已經完畢。
目前,“藍火計劃衡水基地”已掛牌成立,10余家高校入駐中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衡水分中心,并正式開展工作。北京五木服裝和北京紅螺食品等項目也已經簽約,將于近期開工建設。北京光華紡織、雪蓮服裝、方仕服裝、日偉服裝、京友服飾等一批項目正在積極洽談,爭取早日落地建設。
據統計,目前,衡水市已引進京津項目138項,總投資1464億元。
在與京津合作項目的帶動下,今年,衡水市項目建設正呈現“結構趨優”的特點。衡水106項省市重點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服務業項目占77.4%,比去年提高17.4個百分點。
民生周刊:年初閉幕的河北省兩會,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健全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市縣“多規合一”,在這方面衡水做了哪些準備?
楊慧: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為城鎮化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去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打造京津冀世界級群的重要論述,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要求,抓住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突出改革統領、規劃引領,出臺了《衡水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完善規劃體系,扎實推進“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推動了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協調發展。
中心城市方面,確立了“一湖三城”大衡水格局和城市組團發展思路,實施了前進街立交橋、榕花大街貫通等一大批道路交通工程和供熱一次網改擴建、裸露地面覆蓋、垃圾池改造等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增值效應明顯提升。以園林城市創建為抓手,城市面貌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縣城建設方面,扎實推進縣城建設三年攻堅戰,加快縣城擴容提質,實施項目111個,總投資320億元,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阜城、棗強、安平通過省級園林縣城驗收。
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方面,積極推進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三區同建”,建設5萬平方米以上聯建社區46個,涌現出棗強李進伯社區、故城小馬坊中心村等一批先進典型。投資5.4億元完成280個重點村提升改造,農村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
民生周刊:習近平總書記2月10日審議研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預示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即將步入實質性操作階段。您現在的心情怎樣?衡水今后還會面臨哪些挑戰?
楊慧:京津冀協同發展頂層設計出臺在即,確實感到非常激動,非常振奮,同時也倍感壓力。這個壓力就是,如何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重大戰略機遇,更加扎實有效地推進各項工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為衡水綠色崛起、跨越趕超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帶領全市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應該說,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衡水面臨機遇難得。就挑戰而言,衡水建市晚、底子薄、基礎差,特別是在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產業轉移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今年,我們將從全面、全局、全過程認識和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圍繞“一樞紐、四基地”功能定位,做好主動對接、積極承接、基礎連接三篇文章。
主動對接,就是按照即將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積極爭取在交通、生態環保、產業、教育、醫療、商貿物流等國家專項規劃以及全省協同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中,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堅持引智引資并舉,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向我市流動。在北京建立衡水創新孵化服務基地,主動對接北京高校和科研機構,打造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積極承接,就是繼續實施“三個一百”工程。加快建設“藍火計劃”衡水基地,加大百家紡織服裝企業進衡水和百家食品企業進衡水活動開展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爭取更多項目落戶衡水。積極吸引京津教育、醫療、旅游休閑等產業向衡水轉移。密切關注京津產業轉移目錄,對接央企、名企,推進鐵塔產業與中國鐵塔公司、工程橡膠產業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深度合作。
基礎連接,就是謀劃與京、津、石等都市連通項目,使衡水納入與京津冀區域核心都市的2小時、1小時交通圈,積極推動京衡客專、北京新機場南出口高速南延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石衡高速、衡港高速阜城段、曲港高速衡水連接線等對接項目早日開工。加強區域合作,積極推動“石衡滄經濟帶”上升為省級戰略,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發展軸、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