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
承德市承德縣下板城鎮超梁子村與北京只有一路之隔,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該村黨支部書記,楊秀華幾十年來切實感受到了農民增收的困難以及京冀兩地發展的差異之大。這其中有許多原因,但政策性貧困依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一名環京地區的基層干部,楊秀華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有著自己的認識和訴求。
民生周刊:您主持工作的超梁子村是承德市的一個環京村。因為承德位于京津的上風上水,為京津生態安全做出了很大犧牲,尤其是經濟發展。您所在的地區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楊秀華:承德縣范圍之內很多鄉鎮和這個北京搭邊,像我們這個村,臨近縣城,所以說整個承德縣對北京水源保護、阻擋沙源都有很大的貢獻。首都這個心臟大家都要維護,但也要做出一些犧牲。比如養殖方面,離京較遠的河北其他地區發展起來比較容易,因為這些地區沒有限制。
在承德縣發展養殖等產業就會受到一些限制,比如說白旗鄉緊挨著北京,離北京越近的地方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大,這樣就給農民增收帶來一些影響。所以這樣衡量起來,北京人和承德人只是一路之隔或者一山之隔,生活水平、經濟水平卻差了很多。
比如,原來文明生態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等,要比起來,像我們承德這邊的村子,建一個大房子可能補幾千塊錢,甚至需要成一定規模才能給你補助。我經常去北京一些地區參觀,北京搞一個農家院會補助很多錢。
民生周刊:作為一個環京不發達地區,承德縣希望從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得到怎樣的實惠?
楊秀華:北京的一些企業和產業向外擴散是對的,比如說北京人需要吃菜吃糧,承德縣離得近,可以作為蔬菜基地或一些雜糧基地。北京人多沒地,跟河北可以有一些互補。我想這也是承德縣人民期待的。此外北京人也可以到承德來旅游、避暑。
民生周刊:您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子離北京又很近,您對這個村子的發展有沒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楊秀華:因為離北京比較近,無論是我們當地政府還是村級一些領導,注重的還是農民增收問題,希望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我想未來發展還是要緊靠當地資源,努力打造人的素質。還有就是立足本地的優勢去搞一些產業,把低產田變為高產田,把山地變成果園,發展旅游、采摘等,也是想著如何把城里人吸引過來。
再一方面就是想把北京人或周邊其他城市的人引進來,到偏僻的農村來,承辦一些菜園、休閑果園,還是結合我們的優勢。作為農民,只能是把優質農業做好,吸引人來,有人來就能有經濟的繁榮,人氣很重要。但是首先一個前提是維持環境,老百姓素質要有所提升。 (實習生李菁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