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鄭智維 郭文治

3月5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建設“一帶一路”,即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建設,成為我國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內容。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明確把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核心區,將泉州列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那么,面對“一帶一路”的重大機遇,泉州將如何定位并發揮自己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泉州市市長鄭新聰有著明確的思路。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是沿線各國多元文化交匯交融之地。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到泉州考察,認定中國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泉州是無可爭議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怎樣的淵源?為何談及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總能吸引外界的關注?
鄭新聰表示,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內在關聯。“泉州有3個文化頭銜,一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二是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三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這3個頭銜的獲得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都得益于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宋元時期),各種商品在泉州匯集交易,各個民族在泉州和睦相處,不同的宗教文化在泉州和諧共生,泉州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潮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如今,中央做出“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部署,泉州立足歷史優勢和現實基礎,充分借助歷史符號做現代事情,順勢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構想,這也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先行區打下良好基礎
一年多前,泉州就已經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構想,這一定位前不久得到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確認。
時隔一年,先行區的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規劃、總體方案及其主要內容,已經寫入正在編制的福建省核心區建設實施方案中。”鄭新聰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先行區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互動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中央層面的認可。”
他表示,泉州市政府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積極實踐,大膽探索,一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鄭新聰認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核心要點是東西互濟、陸海統籌,構建大環路的節點地區特別重要。“先行區取得的良好進展,給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重要節點打下良好基礎。”
在設施聯通上,泉州圍繞規劃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加快拓展與國內外主要城市的互聯互通,積極推進泉州港復興,加快開拓國際航線,去年新增外貿集裝箱航線5條,建成中化斗尾30萬噸級碼頭。同時,泉州積極推進與沿線港口交流合作,與沙特阿拉伯達曼港達成締結友好港口意向;此外,致力于把泉州建成內陸地區接駁海上絲綢之路航路的重要出海通道。
在貿易暢通方面,泉州積極擴大貿易往來,開展“品牌泉州海絲行”系列活動,全年組織256家企業參加16場海上絲綢之路展會,現場及意向成交額近8000萬美元。去年,泉州市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近1000億元。
此外,泉州還重點發展跨境貿易電商。其中,引進中興海絲路電商已上線出口、進口、自營產品官方商城等3個平臺,2014年出口平臺實現交易額2億元人民幣,力爭2016年3個平臺交易額達100億元人民幣。
四個先行
談及未來泉州借勢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推進發展的工作重心,鄭新聰告訴記者,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一帶一路”列為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內容,泉州將按照中央“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和福建省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決策部署,力爭到2020年把泉州建成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鄭新聰認為,泉州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在于推動“四個先行”。
一是經貿先行,重點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深化能源、裝備、文化等產業合作。
目前,泉州已經對接了一批重特大產業合作項目。例如,富德新型能源化工項目總投資約686億元,擬開發利用東南亞國家的煤炭資源,將其運往國內或在所在地建設煤制甲醇工廠,將甲醇運輸至泉州,目前這一項目已簽訂投資合作協議。
二是民企先行,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引導民營企業面向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進一步深度開放;加快推動“走出去”步伐,重點推動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設立產業專區、營銷中心和跨境電商配送中心。
三是僑臺先行,泉州在全世界有華僑750多萬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與僑臺港澳的全面對接與協作,充分發揮獨特的僑臺港澳優勢,引導廣大僑胞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四是文化先行,進一步放大文化優勢,辦好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加快建設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富集區,保護華人華僑閩南文化原鄉和歷史文化遺產寶庫,努力打造海內外3000多萬泉州人的共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