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蓮
一位科學界的朋友在福建PX 工廠爆炸后評論說:“PX 工廠爆炸證明了實驗室科普、博士生科普之無用。”這話說得可能有點偏激,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PX項目這件事上,科普本身失敗了。原因其實很簡單,作為普通大眾,在面對一項新技術時,最關心的不是它的原理,而是怎么從程序和程序的執行上保證它的安全。有關PX 項目的科普文章一直在喋喋不休地重復這個項目本身是科學的、安全的,卻忘了科學上的安全與生產本身的安全之間還有很長的距離。如果醫院術前消毒殺菌的工作全是敷衍,術后感染率會非常高,常常死人。對急需開刀的患者來說,先要求最基本的消毒殺菌,遠比從“專業”的角度強調他應該做手術更重要。
也許這正好反映了科普者與被科普者對科學本身認知的不同。作為普通的成年讀者,我們可能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無趣而瑣碎的十萬個“是什么”“為什么”“是真的嗎”提不起興趣,反而更喜歡遠離生活的、讀起來不那么輕松的內容。科學是整個社會盤根錯節的各種文化的一部分,它展現的不只是一個個裝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口袋,更是由各種違反直覺的基本定律掌控的世界。
在這一點上,科學和藝術具有共同的特性。藝術總是以逾矩的方式帶給人們特殊的刺激,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每一次都有新的藝術家用自己敏銳的、與眾不同的感知力拓展我們的感知范圍,展示從未被我們發現的新世界。
我們閱讀一部科普作品,不光是為了聽作者講述他認為非常重要或者有趣的科學知識,更多的是想看看科學展示的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背后的精微和玄妙。盡管它可能會讓我們不夠聰明、沒有受到足夠科學訓練的大腦感到極度不適。因為在這種精微和玄妙中,洋溢著科學和未知本身的最原始的美。這種美將讓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樣、更深刻的認知。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真正需要的科普或許并不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而是對科學和自然本身的欣賞。我們希望科普作品能引導我們欣賞科學、欣賞科學家發現的東西和那些讓發現成為可能的機器,就像卡爾·薩根和布萊恩·格林所做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