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世界
小魷魚
這是一條3厘米長的小魷魚。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照片是小魷魚被人類捕捉后養殖在特定環境中才能拍到的,不過這張照片是攝影師在塔希提島附近2 0米深的海水中拍到的。當時,它可能是在捕捉更小的浮游生物,所以一動不動地浮在水中。

萌物
桶水母和煎蛋水母
水面上的城堡是著名的米拉馬雷城堡,建于1 9世紀。在它的腳下,是著名的亞得里亞海。一群水母棲居于這里清澈的水域,其中有數百只桶水母和幾十只煎蛋水母。攝影師在水下忙活了好多天,才拍下了這兩種水母在水中嬉戲的照片。

原始DNA 可能通過自發組裝形成
最新的研究發現,4 0億年前的類DNA 分子片段擁有自我組裝的特性。這種特性有可能幫助這些分子增加長度,形成重復的化學分子長鏈,并成為原始生命的基礎。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物理學教授諾埃爾·克拉克介紹說,這項研究提出了生物體的構成模塊——核酸——是通過非生物機制起源的新觀點。研究發現,長度在幾納米的DNA 片段能夠自發地自我裝配,并且狀態變為有序的液晶相。這一變化能夠促使化學鍵形成,將短的DNA 鏈連接起來形成DNA 長鏈,這一過程無須生物學機制的幫助。“在合適的條件下,小的DNA 片段能夠自發地組裝出大量短的雙螺旋鏈,幫助DNA 片段連接形成多聚物長鏈,為‘RNA 世界’的出現鋪平道路。”克拉克說。

新發現
火星首次發現液態水2 0 1 5年4月1 3日,以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中心的國際共同研究組宣布,“好奇”號發回的資料顯示在火星地表以下約5 0厘米的位置有液態水存在。這一發現意味著火星上存在生命體的可能性變大。
自1 9 6 5年以來,有超過4 0個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過探測,但發現液態水尚屬首次。至于液態水為何能在低溫下存在,研究團隊表示,純水的凝固點為0℃,而高氯酸鹽水溶液的凝固點要比0℃低。帶領研究團隊的澤維爾·托雷斯教授表示:“就生命體生存來看算是低溫,但存在液態水這一事實說明有生命體曾經存在或仍然存在。”高氯酸鹽的存在對火星生命探測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在智利的阿塔卡馬等嚴寒的環境中,曾發現過靠高氯酸鹽生存的微生物。

土衛二可能有微生物
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號探測器首次為科學家提供了土衛二當前熱液活動的明顯證據。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土衛二將成為太陽系內除地球之外唯一存在熱水和地下交互反應的星球。美國航空航天局指出,土衛二的地下海洋位于衛星表面之下4 8千米處。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出現這樣的熱液活動將為科學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暗示土衛二的地下海洋中很可能有生物體存活。“土衛二有一個地下海洋,且有明顯的地質活動。這些新發現使其存在適合生物生存環境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任務指揮部的宇航員、副主管約翰·格倫斯菲爾德說。

大宇宙
“信使”號即將墜落水星表面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報道,主要由該校負責的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即將迎來探測任務的終結。盡管項目組正在對飛船進行最后的姿態調整,以盡可能延長其工作壽命,但由于燃料即將耗盡,“信使”號將逐漸無法維持運行軌道的穩定,最終墜落在水星表面。
2 0 1 1年3月1 7日晚,“信使”號創造了歷史——它在這一天成功進入水星軌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首個進入這顆最靠近太陽的行星軌道的探測器。在接下來的4年間,“信使”號探測器上搭載的科學設備對水星地表進行了全球地圖繪制,其探測結果改變了我們對水星形成及其演化機制的原有理解。

谷神星神秘亮點
可能是冰水和蒸汽羽流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探測器接近谷神星時拍攝到一些圖像。科學家指出,這些圖像顯示的谷神星亮點可能是冰水物質,將為揭曉該星球表面之下的物質提供重要線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安德里亞斯·納遜斯博士說,“這種羽流在谷神星的一天之中不斷變化,白天會變得更亮,黃昏時刻變得昏暗,進入傍晚會完全消失”,“我們認為這種亮點是某種放氣現象,但需要高分辨率圖像數據來證實”。
谷神星體積較大,富含水分,是小行星帶的一顆奇特天體。科學家猜測谷神星存在次表層海洋或者冰凍水層,更像是一顆行星或者冰衛星,而不是人們通常理解
的小行星。

太陽表面出現兩個大洞
美國航空航天局發現太陽表面有兩個大“洞”。它們都是日冕洞,其中較大的一個位于南極附近,覆蓋太陽總表面的6%至8%,這使它成為科學家近幾十年中發現的最大極洞之一。另一個較小的日冕洞位于北極,是個狹長區域,覆蓋面積約1 0 0億平方千米,僅占太陽表面積的0.1 6%。日冕洞是太陽外層大氣密度和溫度較低的黑暗區域,可能是包圍地球的快速太陽風的來源之一。這些區域的磁場向外延伸,進入太空,而不是迅速回送到太陽表面。日冕洞每次轉向地球時,我們都可以測量以高速流的形式從洞中流出的粒子。這是我們研究太空天氣的另一個數據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