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斯·肖斯塔克
如果外星人來到地球,將會發生什么?
我并不是在說探測到來自幾百光年以外的無線電信號或者激光,而是說當外星客人實實在在地踏上地球這片土地時,我們能做什么?
如果我說人類對外星人的到來沒有做絲毫準備,你是否會大吃一驚?
在美國,有上千萬人相信外星人早已涉足地球,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的話,你就會非常自信地說你了解人們對此的反應——嗤之以鼻。
現在的事實是:就目前已得到的證據來說,幾乎沒有科學家相信外星人有一天會造訪地球。因此,讓我們在假設外星人還沒來到地球的前提下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是公眾接受度的問題。感謝半個世紀以來的電影對外星人的刻畫,在這些電影中,外星人駕駛飛船來到我們這個多水的星球,公眾也由此認為外星人登地球的方式只能是以下之一:①登陸過程通常詭異無比,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并不大,而且整個事件會被一個偏執的政府掩蓋過去;②外星人來意不善,要么毀滅球,要么對地球進行改造以適應自己的生活習性。
不過,僅限于這兩種劇情的設想可不是我們的風格,我們還有一種想法:丹麥導演邁克爾·馬德森的故事情節更聰明,而且也有可能更現實。在電影《外星來客》(The Visit)中,馬德森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人們呈現了科學家、政治家、軍方人員和聯合國官員坐在一塵不染的辦公桌前反復討論如何應對造訪地球的外星來客的科幻劇情。

當然,在討論開始之前,影片旁白就鄭重聲明:“據我們所知,外星人從未造訪過地球。”這句話無疑會讓新墨西哥州的觀眾坐立不安。不過,考慮到1 9 3 8年奧森·威爾斯的廣播劇《世界大戰》播出后給觀眾帶來的很大誤解——將科幻誤認為現實,或許馬德森是不想重蹈覆轍才預設了這么一個旁白吧。接下來,影片展示了一群專家在降落于庭院的非人類物種帶來的難題面前抓耳撓腮,不知所措。大多數人關心的不外乎兩件事:怎么應對公眾,以及如何與外星客人進行交流。當然,前一個是眾所周知的敏感話題。盡管電影有所暗指,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或者聯合國會想跟非人類物種打交道。而且,他們也證實了自己對此絲毫不感興趣。比如,聯合國對SETI(地外文明搜尋計劃)信號既不予以采納,也不協商討論,更別說嚴肅地對待外星人實打實的造訪了。聯合國要處理的重要事情多了去了,但并不包括外星人。
然而,在電影《外星來客》中,這些人卻突然都開始感興趣了。他們召開高級別會議討論如何隱瞞證據以及如何將事態最小化后告訴公眾(陰謀論者開始會意地搖搖頭),這樣做的初衷都是為了國家安全和安撫民眾。毋庸置疑,這個觀點更接近歐洲大陸的態度而不是美國的態度:在歐洲,專家,包括政府在內,都是最清楚事件真相的。
但奇怪的是,在這次事件中安全并不是什么大問題,既沒有大范圍的公眾恐慌,也沒有出動軍隊武力應對。大量鏡頭被用于緊急出動的坦克蹣跚著穿過樹林,觀眾并沒有見到外星人的面。
關于來訪者是否善意,你或許有自己的觀點,但不管怎么說,沒有沖突無疑是最好的開場。如果說聯合國(或者,比如影片中的五角大樓)的案幾上沒有應對外星人的指南手冊,部分原因是他們覺得此事發生的概率很小,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也確實沒什么可做的。如果外星人可以靠技術到達地球,那么它們的技術至少超前我們幾個世紀(此處可腦補一下東征的十字軍面對現代化部隊時的場景)。如果外星人來地球的目的是挑起事端,那么我們最好的做法只有談判。
影片《外星來客》中遭遇外星人的實質并不在外星人要毀滅地球或是摧毀我們的基礎設施之類的宏觀事件,而在它的社會學意義。“你是如何思考的?”專家問道,“你有想象力嗎?什么是善惡?”
我們很想知道的一點是,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跟我們相像?當然,了解一下它們的火箭技術或者問問它們黑洞中心到底發生了什么也是不錯的,但接觸外星人的核心價值仍然在于調整我們自己。這是一個更細致入微的探索,《外星來客》以及很多類似的遭遇外星人的電影承擔了此項重任。
《外星來客》這部影片嚴肅而樸素,情節進展緩慢,跟空間本身一樣。相較之下,《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部影片看起來反倒像一部動作片。但影片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撓撓你簡單的大腦,而是促使你思考你一直以來想知道的外星人到底長什么樣,還有它們的環境與進化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外星來客》敢于嘗試以往的科幻片從未觸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