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鶴翔
對A股來說,盡管存量博弈行情下中小創仍有投資機會,但只要權重板塊不動,行情就很難向全面牛市切換。
權重板塊是市場情緒的主導,是股指整體最有力的推進器。傳統意義上的A股大盤藍籌包括銀行/非銀、上游能源/材料,以及基建大類,行業特征大都為高市值、低估值。然而美股并非如此,高市值和高估值兼備的信息技術和生物醫療分別在上世紀90年代、2010年后崛起,成為新晉的權重板塊。美股新興產業都是從低盈利、高估值形態逐漸發展到現在的狀態,王冠并非總歸屬一家,成熟市場的經驗可作為發展中的A股市場的參考,資本市場開放度提高也為國際投資者的偏好向國內市場“滲透”創造了路徑。東隅之花,開于桑榆;百尺高臺,起于壘土。希望以我們的研究粗窺A股權重板塊未來的發展方向。
美股權重板塊分布更均勻
美股各板塊的權重分布相對均勻。在標普500成分股總市值中占比排名前七的行業在總市值中的占比之和長期維持在90%左右。盡管經歷了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美股的核心板塊仍然是信息技術產業,其權重逐年上移,目前在21%左右;而金融板塊一度在2007年初占比達到22.3%的峰值,不過隨后在金融危機中落回9.8%的低谷,近年來逐漸恢復企穩。在美股本輪牛市中異軍突起的是醫療保健板塊,其權重從2011年3月至今上升了約3%。
在各板塊內公司的市值分布結構上,美股也較為均勻。以市值500億人民幣以上作為大盤股的簡單標準(換算成美元在75億左右)。市值在75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在所有美股GICS一級行業當中的占比都超過了20%;市值15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在所有行業中的占比也都超過了9%。除了醫療保健和日常消費既是大權重板塊、又集聚了大盤股以外,最重要的幾大權重板塊——信息技術、金融、工業等,在行業公司的市值結構上均呈現分散化趨勢。反倒是電信等權重在2%上下的小行業,其成分股中超過50%都是高市值的大盤股。
新興行業或成未來的權重板塊
前幾年,A股的權重板塊和美股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大金融行業一枝獨秀。但目前轉變也正在發生。
從2012年以來,銀行板塊的權重占比逐年下降,非銀(券商)略有上升。基建大類中,地產和化工板塊權重基本穩定,而采掘業權重從07年的20%下降到2015三季度的5%左右;與之相對,醫藥、機械設備制造和計算機行業的占比快速上升,雖未達到美股的可比水平,但也是可觀的力量。各行業的權重變化趨勢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中“投資退、消費進”的趨勢,新興成長行業在崛起。
參考美股經驗,新興產業的占比都是從少到多,積跬步而致千里,醫療健康、信息技術等行業很可能成為未來的權重板塊。
從行業的大盤股占比結構來看,當前銀行和非銀板塊大盤股集中度仍然很高,但已有調整趨勢,在適當的行情催化和政策引導下,新興產業的大盤股占比可能會有較大提升;但制約權重板塊王冠易主的問題也存在,大部分新興產業相對國外行業指數已出現估值溢價,市場需要一定空間去消化溢價,行業需要一定時間去兌現盈利。雖然市場預期可能推動A股新興行業占比進一步上升,但從當前點位的橫向對比來看,只有大金融藍籌的估值水平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