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共分為敬民、為政、立德、任賢、法治、廉政等13個篇章,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
敬民篇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原典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明】于謙《詠煤炭》
釋義
《詠煤炭》是明代名臣于謙所作的一首詠物詩。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發了自己甘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抱負和情懷。
尾聯“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是作者為民效力愿望的真誠袒露,堪與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解讀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都說過,“心無百姓莫為官”。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權,就要為民辦事。否則,啥也不能,為啥選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應該落實為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這考驗著領導干部的責任擔當。習近平引用這句詩,就是要求各級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態度抓實做細民生工作,努力辦實每件民生小事。
一個人當官為什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有著基礎性的意義。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后面的許多困惑,比如抱怨待遇低、埋怨進步慢等等就可能迎刃而解。權力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公共性。如果想著一己之私,糾結于個人得失,不如去干別的。習近平多次強調,為官發財應兩道,就是這個意思。
為政篇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之江新語·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原典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
釋義
孔子這兩段話都說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孔子認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對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個“正”字概括。
關于“正”,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服從。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解讀
習近平一向倡導領導干部干干凈凈干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這作為為政之德、為政之道、為政之要。推行“八項規定”,抓好作風建設,中央領導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風勁吹。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清廉,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準則。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引用先秦時期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領導干部有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優良品質。廣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領導干部怎么說,更看他們怎么做。要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則,“臺上他說,臺下說他”,說話辦事怎么會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立德篇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作報告時的插話》等文中引用
原典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呂本中《官箴》
釋義
呂本中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條。首條開頭云:“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認為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解讀
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潔,兩袖清風;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慮,謹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奮好學,刻苦上進。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干部要正確使用手中權力,必須能夠做到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嚴守黨紀國法;自覺做到秉公用權、不以權謀私,依法用權、不假公濟私,廉潔用權、不貪污腐敗;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為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忘我奉獻,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領導干部做到這三個字,根本上說還是要加強修養、提升境界,培養和樹立六種意識:信仰意識、公仆意識、自省意識、敬畏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
任賢篇
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在河北參加省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原典
臣觀前代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天地不能頓為寒暑,必漸于春秋;人君不能頓為興亡,必漸于善惡。善不積,不能勃焉而興;惡不積,不能忽焉而亡。
——【唐】白居易《策林·辨興亡之由》
釋義
《策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參加制舉試前,擬作的一部時事論文集,共七十五篇。《策林》從時務政治出發,主要探討為君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賢選能之方、整肅吏治之法、省刑慎罰之術、治軍御兵之要等八方面問題。
上面這段話出自《策林》之十四“辨興亡之由”。意為:國家興盛,在于擁有人才;國家滅亡,則是因為喪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其所由來者漸矣”的“漸”,是一個量變過程,但量變必然會引起質變。白居易警告說,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長期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嚴重后果。
中國是人才思想產生最早的國家。《詩經》毛詩序中說:“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詩經》中還有“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四國無政,不用其良”詩句。孟子認為“尊賢”是治國之本,指出國家“不用賢則亡”“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將能否任用賢才提升至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解讀
禍患常積于忽微,在用人方面同樣如此。習近平同志除了引用這句古語說明用人上不正之風的危害,他還引用了一個魯迅關于雷峰塔的論述: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為去撿磚的人太多,今天你拿一塊,明天他拿一塊,最后塔就轟然倒掉了。倒下來是頃刻之間的事,但過程是漸進的。有的事,總覺得不是燃眉之急,但恰恰是危亡之漸。所以,對于那些“有天線”“搭天線”跑官要官的,憑關系、憑感情選人用人的,哪怕是極少數例子,都不能等閑視之。試想:如果德才平平、投機取巧的人屢屢得到提拔重用,而踏實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卻沒有進步機會,誰還有心思踏實工作呢?
法治篇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等文中引用
原典
臣等竊聞堯之命舜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皋陶之論治曰,“率作興事,欽哉,屢省乃成。”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釋義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是張居正上疏明神宗實行“考成法”時提出的觀點。意思是說,大凡國家大事,制定法令條例并不難,難的是有法必依。
作為富有經驗和智慧的杰出政治家,張居正深知有法必依的重要性及法律執行當中的困難。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政府財政狀況有所改善,但由于政令難以完全貫徹,致使改革措施受阻,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在他看來,當時明朝的法令條例已經足夠多了,國家之所以內政不修,不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而是沒有依照所立之法辦事。為此,張居正上疏神宗皇帝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主張“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信賞罰,一號令”。“考成”,即考核官吏的政績,采取定期考勤和隨事考核的綜合辦法,檢查名實,實行賞罰,獎廉懲貪,以此整治官吏爭權奪勢、玩忽職守的不良之風。
解讀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如何保證“法之必行”?說到底還是要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所提出的,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習近平同志曾說:“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從這個角度說,人心也是最大法治。“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16個字,是法治中國建設的衡量標準,也是保證法律得以實施的關鍵所在。只有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領導干部增強法治思維,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全體公民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為法治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廉政篇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原典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釋義
張伯行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他清廉剛直,從不收受禮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伯行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這篇檄文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這篇《禁止饋送檄》,全文僅56字,共用了8個“一”字,申述了關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了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
解讀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這樣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的。習近平還曾以“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堤潰蟻穴,氣泄針芒”“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提出過同樣峻切的警思。現實中,少數干部總以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節”上疏于防范,認為吃幾頓飯、喝幾瓶酒、收點小東西無傷大雅,其結果往往是“小節不慎,大節難保”,最終鑄成大錯,悔之晚矣。所以習近平不斷強調,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干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