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剛
在推進國企改革進程中,需要反腐這只“啄木鳥”來及時發現并清除肌體中的“蛀蟲”。“洗洗澡”“治治病”,國企才能真正增強自身防腐拒變“免疫力”,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國有企業體量與分量決定了其在國民經濟中無與倫比的地位。同樣,倘若國企龐大的肌體出現了腐敗的“蛀蟲”,其危害的“烈度”將是不可想象的,所造成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推進國企改革進程中,需要反腐這只“啄木鳥”來及時發現并清除肌體中的“蛀蟲”。“洗洗澡”“治治病”,國企才能真正增強自身防腐拒變“免疫力”,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國企刮起反腐“風暴”
反腐風暴并沒有隨著羊年的到來而顯得軟綿綿。除了打出傳統領域的持續“重拳”,也不斷打出精彩“組合拳”。從中央部署看,反腐敗斗爭正向更深更廣領域延伸,而國企反腐正成為當前反腐敗斗爭的“第二戰場”。
從中紀委網站的案件通報數量就能看得出來,2015年以來,國企反腐明顯“提速”,力度也不斷“加碼”。剛剛過去的3月,有近20名國企高管被查,平均2天就一個,3月也因此被稱為“國企反腐月”。從目前的態勢看,國企反腐僅僅拉開了序幕,更大的風暴或許就要來臨。
春節過后,2015年中央第一輪巡視對象確定為中石油、中移動、國家電網等26家央企,為中央巡視首次全部針對央企,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據統計,在中央紀委此前5輪巡視中,總共只有14家國有企業曾納入巡視,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根據中央部署,2015年中央將完成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金融企業巡視全覆蓋,重點查找靠山吃山、利益輸送等問題。正如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岐山2月11日在中央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上所說,國有企業在管黨治黨、黨風廉政建設上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有的問題相當突出。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已有100多名國企高管被查,其中一些高管涉案金額巨大,破壞力令人觸目驚心。從前幾輪中央巡視組公布的巡視央企反饋情況看,“權錢交易、利益輸送、靠山吃山、關聯交易、鏈條式腐敗”等措辭頻繁出現。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本輪央企兩個月的巡視時間剛剛過半,中石油、國家電網、寶鋼集團就有官員落馬,足見巡視工作威力之大,問題之嚴重。
面對巡視,一些企業更是人心惶惶。談及本輪巡視,王岐山表示,“要讓巡視利劍高懸、震懾常在”。對此,國資委主任張毅說了“狠話”,腐敗不除、正氣不揚,國家沒有希望,企業沒有希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家也要有政治擔當,必須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
國企反腐走向“全面深入”
作為改革排頭兵,國企反腐形勢何以如此嚴峻?對于這個問題,學者多有爭論,各有各的立場與觀點。其中,有學者認為,國企尤其是央企最大的問題是介于政府和市場行為之間,它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企業,所以經常游走在行政和市場之間,有時候它是市場行為,有時候又擁有公權力。
海南省國資委紀委書記孫維雄和海南省國資委監察局副局長孫其良近日聯合撰文,分析近年來紀檢監察機關和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國有企業腐敗案件,發現國企腐敗有著自身顯著的特點:
一把手涉案,形成系統性腐敗案件。國有企業一把手集企業的人、財、物大權于一身,自然成為一些人競相“圍獵”的對象。在監督機制不健全和缺少監督制約下,企業一把手很容易產生腐敗問題,其一旦“失守”,往往又會影響和連帶企業其他人員,結果也往往是查處一人端出一窩。
作案手法隱蔽,以貌似合法的形式掩蓋違法行為。一些企業領導在產權交易、財務管理、資產處置、資本運營、物資采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生產經營中,利用監督不到位、制度不完善,“鉆空子”、打“擦邊球”,牟取私利。
違規決策,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損失。一些企業領導違反國有企業“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規定,違反企業內部投資管理程序,濫用職權、違規決策,甚至與外部人員私下交易出賣國家利益,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背后往往隱藏極其嚴重的權錢交易和腐敗問題。
利用職權,為親屬經商辦企業提供便利條件。一些企業領導利用職務之便,為配偶、子女或親屬經商辦企業提供便利條件,有的專門承接該企業相關的產業或是高利潤業務,私下進行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背景下,針對國企腐敗特點,當前國企反腐工作逐步走向“全面”“深入”。
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金融企業巡視“全覆蓋”可視為“全面”反腐的新注腳。對比去年國企反腐,國企改制重組專家祝波善表示,去年的國企反腐是在政府反腐的背景下被牽扯進去,多少帶有偶然性。今年遍地開花,確實是針對國企問題展開,說明國企腐敗問題被高度重視。
除了覆蓋面擴大,用力也更精準,震懾力度也更大,國企反腐正不斷走向“深水區”。不難發現,所選第一批巡視的26家央企,都是資本集中、權力集中、壟斷集中的領域,都是行業巨頭,26家的經濟總額占到央企的一半。而且很多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掌握著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生產資料,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根據國企特點,新一輪巡視方式也進行了創新性部署。比如,本次巡視采取“一托二”的形式,即一個巡視組巡視兩家單位,大大提高了巡視效率。另外,還加大了專業審計人員參與的力度。在中國社科院廉政研究院副秘書長高波看來,中央巡視組不斷出新招,足見其對巡視規律有了充分把握。
破立并舉,國企反腐治標更需治本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國企改革是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選擇對中管國有骨干企業進行巡視全覆蓋,不僅是為了清除腐敗積弊,更是為深化國企改革清障蓄力。
短期看,國企加大反腐力度,的確讓一些企業負責人承受了很大壓力。但從去年巡視情況看,也給相關國企帶來了積極改變。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今年“兩會”期間被媒體問及聯通“反腐”時說:公司已汲取教訓,按調查的意見作出整改,發現聯通內部問題,亦可以加快改革。
除了凈化自身肌體,國企反腐還帶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好轉。作為國內知名企業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從某種角度上講,反腐讓經濟秩序好了很多。作為民營企業家,感覺更加公平。因為以前一些權貴把好的機會帶走了,現在機會反而多了。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國企反腐不只是對作風問題,對治理、用人,特別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內部治理,都能起到作用。高波則建議將對國企的巡視工作專業化、常態化,用專項巡視這一機動靈活的方式起到“震懾常在”的作用;同時通過巡視找出國企存在的共性問題,找到產生問題的總病根,從體制機制上對國企改革提出建設性意見。
顯然,深化國企改革是大文章,要在不斷修正中逐步完善,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思改革。不破不立、破立并舉,推進國企改革要同時做好“破”和“立”這兩篇文章。“破”就是要通過巡視等方式,殺菌消毒、清除毒素,治病樹、拔爛樹;“立”也要充分運用好巡視成果,著力完善國有企業監管制度和國有資產資源監管制度。
近日,中央紀委網站刊文——《以啄木鳥精神嚴格執紀》,對深入推進國企改革而言,顯然需要反腐這只“啄木鳥”,不是要啄倒國企這棵大樹,而是要發現“蛀蟲”啄出來,如此“大樹”才能根深葉茂,生機勃發。健康的國企才能成為改革“排頭兵”,才能成為經濟社會的“擎天柱”,才能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