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從去年9月到今年1月的短短5個月內,中俄美三個世界大國的領導人相繼訪問印度,這一在印度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被解讀為印度國際戰略地位“突起”的重要佐證。
奧巴馬訪印有何深意
從美印達成的多達59條的共同聲明內容來看,奧巴馬今年的印度之行可謂收獲頗豐。最具戰略意義的,莫過于共同聲明中提及的印度“向東走”戰略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對接”。對此,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阿什利·特里斯認為,盡管美印建立富有成效的戰略伙伴關系的任務尚未完成,但如今兩國離實現那個目標更近了。
從印度方面看,莫迪在與奧巴馬會晤時主動提出恢復2008年以來中止的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這與美國亞太戰略中著力構建“安全伙伴關系網”的設想不謀而合。莫迪從不掩飾對印美關系的重視,在去年9月的華盛頓之行中,他明確表示把美國視為實現印度崛起的最重要伙伴。
在奧巴馬總統任期僅剩兩年的情況下,美印的積極互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雙邊戰略關系,目前還是個未知數。但重視印度地緣政治角色、強化對印外交,目前在華盛頓已成為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奧巴馬的對印外交,也是建立在共和黨布什政府基礎之上的。這就意味著,美印戰略關系的“轉型”不會局限于未來兩年。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學者哈希·潘特表示,當美國在日漸復雜的亞洲戰略格局中重新定位其領導角色、印度開始在經濟和軍事上發揮國際影響力時,兩國都比以前更加需要對方。
戰略地位“突起”的虛實
通過改善美印關系提升印度的戰略價值,是印度國際地位上升過程中的一大特色。1998年核試驗之后,印度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盡管始于1991年的經濟改革已經展現了印度經濟的活力,但這并未引起世界主要大國對印度的興趣。2000年3月,克林頓總統訪問印度,兩國建立“新型伙伴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把印度拉回了國際政治舞臺。盡管從綜合國力來看,2000年的印度與1998年并無實質變化,但美國主動的對印外交無疑提升了印度的國際戰略地位。在這一點上,布什政府發揮的作用更為關鍵:在印度沒有加入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情況下,布什政府給印度“開綠燈”,與其簽訂民用核能合作協議;2006年3月布什總統訪問印度的戰略意義在于,美國以“破例”的形式終結了印度有核國家的“賤民身份”,事實上認可了印度核武國家的國際戰略地位。
美國提升印度的戰略價值,中國總在背后扮演著主要的“參照”角色。莫迪和奧巴馬都把對方國家稱為“天然伙伴”,但事實上最早用這一表述來定位美印關系的是尼克松總統。當他還是參議員時,就主張美國幫助印度在亞洲贏得與中國的競爭。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當年即訪問了印度。布什政府稱印度為“天然伙伴”的另一面,是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盡管此次美印共同聲明對中國只字未提,但沒人會否認奧巴馬和莫迪都有對中國因素的考慮。
如此,從外部因素來看,可以說印度國際戰略地位“突起”具有虛實并存的兩面性。一方面,印度在國際地緣政治中的“杠桿角色”,是其戰略價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杠桿角色”賦予印度的戰略地位上升空間,又受到國際格局變動的約束。首倡美印“天然伙伴”的尼克松總統的最大外交亮點卻是打開中美關系僵局。大力“提攜”印度的布什總統離開白宮時,美印關系并未達到其所期望的水平,中美關系反倒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世界主要大國的“關注度”來衡量印度的國際戰略價值,存在“價值”與“價格”偏離的可能。
印度戰略地位“突起”之“實”,還是其近年來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的增長。以這個指標來看,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一組數據或許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組數據顯示,印度主要的經濟發展指標,與中國剛好存在10年左右的“代差”。比如,2013年印度的外貿總額為3130億美元,中國2003年的外貿總額是3260億美元;印度2012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GDP中占比36%,與中國2000年的35%接近;印度2011年研發支出在GDP中占比0.9%,與中國2000年的數據一樣;2012年印度外匯儲備是2980億美元,與2002年中國的2970億美元相當。
戰略上“理性模糊”
雖然經濟實力是印度戰略價值的最終決定因素,但發揮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的國際戰略作用是印度對外關系的一個常態。在印度普納大學學者史瑞坎特·帕蘭杰佩看來,印度的國際戰略之所以呈現這種狀態,原因在于印度的戰略文化。他在《印度戰略文化:國家安全政策的構建》一書中提出了印度戰略文化“故意模糊”的特點。他認為,印度戰略的獨特之處在于國家生存問題上的“無焦點”,其背后的動因在于印度對戰略上“故意模糊”的利用。
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印度戰略上的模糊性,預示著印度未來的戰略行為將依然帶有不確定性。但在“模糊”的表象下,印度戰略或許也有“理性清晰”的一面。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的前身——“國民志愿服務團”領導人之一戈爾瓦卡,在20世紀60年代這樣定義印度的戰略:印度外交的目標是,創造條件使印度能夠在不需要外援的情況下獨立應對任何對手,從而使印度最終超越權力平衡政治。作為印度著名的民族主義者,戈爾瓦卡的表述毫不掩飾印度的大國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