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新一輪農村改革大幕開啟,發展新型農業關鍵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此同時,還應不斷強化農業支持保護系統,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化繭成蝶。
當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全面進入春播春管的大忙時節。有關部門日前發布,有2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已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這是伴隨春天而來的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這些示范區經過不懈努力,基本達到了農業現代化的指標,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已初露端倪,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傳統農戶不同,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從事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這其中活躍在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新天府”的一代。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農業職業經理人等以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持續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夢幻蝶變,變得更酷更誘人。
神奇“魔術師”變出姿態萬千新農民
在“西蜀糧倉”成都崇州市10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基地,一條長58公里的稻香旅游環線,串起沿線100多平方公里的川西田園風光。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業要再上新臺階,就要培育出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崇州市農發局周維松介紹,目前崇州市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已有1400多人。在這些農業CEO身后,則是活躍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一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14年底,成都已涌現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76家、農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農場2143家。
強勢崛起的一代農場主正以其銳意實踐,不斷刷新“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民形象。懷著“希望家人有安全健康食物”的初心,2014年,“80后”王亞鵬結束軍旅生涯,回到老家崇州市羊馬鎮,流轉了50多畝地,辦起自家農場。“現在我為成都兩家洋超市供應有機蔬菜,只要符合檢測標準,產多少他們收多少。”
“農業要效益,機械化、社會化生產是趨勢。”成都新津縣寶墩村經營大戶趙學剛說,他雇請農機服務合作社實現水稻機栽機收,2013年600多畝地每 畝增收310元。在崇州市榿泉鎮農業服務超市,各種農資、農業服務明碼標價。營業員說,超市提供包括農技、農資、勞動力、工廠育苗等數十項農業服務,從種到收,一站搞定。
在成都邛崍市川王谷綠地家庭農場,休閑娛樂部、生產部、園藝部、營銷部等一應俱全。“管理人員是懂技術的大學生芶發楊,愛學習、愛上網的漂亮姑娘楊宗群負責果蔬生產,70多歲的老父親負責傳統糧油生產,花草種植能手劉紹群負責園林綠化,大家各司其職。”農場負責人楊國武說。
據了解,部分現代農場主整合資源的思路,已經突破企業和行業局限。“看到許多網民在網上玩‘開心農場’游戲,我就想把這份田園樂趣從虛擬網絡搬進現實,于是合作社創辦了開心田園。”張紹發說,目前500多個城市家庭在開心田園租地種菜,合作社統一管理,讓消費者全程參與產品生產,放心消費。
夢幻“萬花筒”組合絢麗多彩新農業
蒲張路是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的都江堰旅游環線。由于災后重建集中居住的緣故,向峨鄉石碑村位于高山上的耕地距離集中居住區太遠,逐漸被撂荒。2013年春天,電商專業畢業、自主創業的“90后”女大學生王珊看中了這塊高山寶地。
很快,她找到村上,流轉了204畝土地,注冊成立美一天家庭農場。百余畝蔬菜、50頭糧食豬、300只跑山雞,“美一天”看上去很簡單,但也不簡單。走進農場,太陽能供電的雞舍和豬圈建在農場制高點,旁邊是山坪塘和儲肥池,通過管道延伸,可喂畜禽可灌菜地,農家肥直接還田,百余畝蔬菜采收后的殘渣 用來喂50頭糧食豬、300只跑山雞,充分實現了農場資源的可循環利用。
“農業做好了是可以承續的產業。”有著20多年中藥材銷售經驗的楊國武認為,把自然資源巧妙組合“吃干榨盡”,配以線上線下體驗,傳統農業就變成實用性、觀賞性、體驗性兼備的魅力產業,品牌價值隨之提升。置身于楊國武的綠地農場,仿佛走入世外桃源:休閑村落散發著異域風情,山坡上栽植果樹花草,地里種植糧食蔬菜,有機獼猴桃套種金銀花,玉蘭配種蔥蘭和扁足根,中藥材盆景園花木可觀可售,鴨在水中游,魚在蓮間繞,一塊塊規劃整齊的親子種植場可種可玩。
發展仍遇攔路虎
在邛崍市牟禮鎮開元種植業合作社的糧食烘干中心,種糧大戶黃啟華說,這里有6套烘干設備,2013年秋收,除了消化合作社1300噸糧食,還對外烘干了700多噸。
黃啟華說,他押上自家600平方米農村住房,從商業銀行貸款100萬元,加上合作社存量資金和成都市給予的50%購置補貼,才把烘干中心建好。規模和實力尚可的全國種糧大戶尚且如此,中小農場主貸款難度可想而知。不少農場主反映,資金需求確實有,但現在主要靠親友拆借和財政補貼,不考慮向銀行融資,因為聽說很難,也不知道怎么操作。
“目前,我們迫切希望在農業設施建設用地指標上,能得到相關部門支持。”成都青白江區青青陽光家庭農場負責人黃旗兵說,通過土地整理和小規模土地調規得到的建設用地價格都在每畝40萬元左右,家庭農場基本無力承擔這個開銷。如果能給農場建設用地指標,這樣既能發展第三產業,又使農場具備融資籌碼。
誰來提供綠色、有機農產品權威認證?王新貴說,目前政府的檢測手段尚不完善,希望能將認證機構前置到縣一級,以避免用了一年之后才發現檢測不合格,浪費時間。
如何打通產品從田間到市場和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農業經營者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是年輕一代農場主的共同呼聲。莊彬說:“前年葡萄賣得很好,去年大量種植,市場行情馬上就下來了。我種的‘翠冠’梨,去年市場上賣價最高,但經銷商就算不給你這個價,你也得賣,不然果子成熟后很快就會掉下來,掉的都是錢啊!”
由此可見,盡管地方在強化農業支持保護系統建設方面不遺余力,但“天府之國”農場主們,仍然“糾結”于資金、用地、技術、人才、經營等難題,這些難題之中資金問題的解決應屬當務之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旺盛,但農村金融供給總體不足。在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中,財政和金融具有協同效應,要通過創新探索試點,實現財政支農與金融支農的“雙輪驅動”,讓新型主體不再為錢發愁。財政方面,對農民進行補貼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今后我國新增的農業補貼,應進一步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金融方面,國辦去年下發了《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通過豐富資金供應主體、創新資金供應方式等來解決農村金融“缺血”問題。這將撬動更多資本進入農業,為新型主體提供資金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