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雯

不少人喜歡在辭舊迎新之際給自己做個總結,再列出新計劃。但最近有研究者發現,這種現象在即將跨入新一個十年的人身上會尤其突出。也就是說,每逢年齡到29歲、39歲、49歲……的人,往往會作出一些給人生帶來巨大轉折的決定,比如說開始跑馬拉松,或是尋找外遇,抑或自殺。
這份報告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由美國紐約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共同發表。“我們最初分析了100多個國家42063名成人填寫過的關于人生意義的問卷”。研究者之一,加州大學的試驗社會心理學家哈爾·赫氏菲爾德解釋。“我們發現,即將跨入新十年的人,最傾向于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并作出一些改變,比如參加馬拉松或在外遇約會網站上注冊。”
于是,哈爾和紐約大學的奧特·亞當先從一個美國的知名約會網站入手,分析了其中八百萬注冊男性用戶的資料,發現年齡到達29歲、39歲、49歲、59歲的人,比其他年齡的人注冊幾率要高出18%,這些年齡點的注冊用戶的人數接近一百萬。女性注冊者的數據也有類似傾向,但沒有那么明顯。
然后,他們開始研究2000年至2011年間,美國疾控中心登記的十萬人口自殺率,發現在25至64歲的男女性中,年齡逢九的自殺者,比其他年齡的人自殺率要高出2.4%。
一個從耐力跑賽事網站上得來的數據,統計結果也很有意思:年齡為29歲和39歲的跑者,成績比他們在這個年齡段之前或之后兩年都要好,成績會高出2.3%左右。另外,研究者隨機抽取了500名初次參加馬拉松的人的資料,發現年齡逢“9”的人數比其他年齡的要多出25%。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純屬巧合,還是背后有某種心理或社會學因素在作怪?
研究者們認為是后者。研究者奧特解釋,“當我們投入到一件事里面,通常會埋頭苦干勇往直前。而當人生即將進入每個新十年時,我們往往會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人生是不是過得有意義。”
我們的文化喜歡強調30歲、40歲、50歲、60歲這些年齡節點,甚至將其神化為“人生里程碑”。當日漸衰老時,人們會加強這種所謂里程碑的迷戀。馬拉松的統計數字就說明了,年齡逢9的跑者,顯然更容易下定參加比賽的決心,或是增強了訓練程度。其實,29歲或39歲的身體狀態,跟前后一兩年是不會有太大區別的。
這種現象也可能是出于人們對平頭數(百、 千、萬等不帶零頭的整數)的迷戀。2011年的一個研究發現,參加美國高考的學生中,成績沒有達到平頭數(比如1899分)的學生比成績超過平頭數(1801分)的更可能參加重考。回頭看馬拉松比賽的數據,9百萬馬拉松參與者里面,大部分人的完成時間都聚集在諸如4:00、3:30的平頭數,這意味著他們都在有意無意地往這些時間節點靠攏。平頭數讓我們有干凈和整潔的心理感受。
哈爾解釋, “我們不是說在其他年齡點的人不會做重大決定,但我們還想進一步研究,為什么有些人會選擇出軌或自殺,而有些人的選擇則更健康有益。如果能搞清楚背后的心理因素,也許可以引導人們在面臨人生某個轉折點時,作出更健康的選擇,比如激勵自己戒煙,開始為退休存錢,或是追求更均衡的飲食。”
研究也發現,臨近新一個年齡段的人們,花起錢會更豪爽,一些大宗消費都集中在這個時段,比如買人身商業保險,投資退休金賬戶,開始儲蓄,做整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