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旭江
當這樣的撕扯與糾結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困擾,所折射的至少是這個社會大轉型的一個側影,就像沉重的列車在急轉彎處,發出巨大的摩擦聲。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描寫了一對年輕夫妻,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移居在云南的一個小鎮,種菜、做飯、騎車,在月光下讀書寫字,恬靜淡然的畫面詩一般的美麗。我相信,這樣的鏡頭會觸動無數人的心靈,但我更確信,沒有幾個人能夠像他們一樣把向往變成現實。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中,向上不易,放下更難。一邊是入世的成功,一邊是對出世的向往,人們在撕扯中掙扎著前行。
撕扯他們的,一邊是馬云、馬化騰、王健林們的創業故事,財富、夢想、活著就是要改變世界的熱血。而另一邊又是星云大師、凈空法師們的勸世恒言,人生本修行,萬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爭?
一邊是孩子,一邊是位子。無數的文章在提醒,陪孩子一起成長吧,一生只有這一次。可是又有無數文章在提示,人生需要定位,更需要上位,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就騰出你的位置吧。
一邊是上流,一邊是逐流。你痛恨腐敗、藐視權威、嘲諷馬屁,你心里住著一位清高上流的你。但每當機會來臨,你立即苦思可以利用的關系、向手握權力的人表達由衷的敬意,想方設法用最安全的辦法把它“搞定”。你發現,此時上流的你,正在閉目養神,不聞不問。
一邊是同學會,一邊是追悼會。同學會的意義成了比較。當年并排坐的小伙伴,如今分出了三六九等,有的春風得意,有的落寞失意。好在比賽尚未結束,趕緊迎頭趕上,下次一定要錦衣豪車,把那些土豪比下去。只有到追悼會,才驚覺生命脆弱,萬貫身家終究黃土一抔。活著的意義又在心中翻騰,還要這么拼嗎?
這出世與入世的撕扯,大概至少可以上溯兩千年。一邊是帝王將相、建功立業,一邊是田園歸隱、竹林禪意。中國文化早已約定了讀書人不為相、便學禪的路徑,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是主旋律,而相忘山水也是一條退路。
更重要的影響,其實來自西方。那些在奧斯卡或者戛納閃耀的影片,無論場景如何離奇震撼,人性、親情、愛永遠是埋藏的主題;那些在黃金海岸或者夏威夷漫步的中國人,親眼目睹了“外國人”是如何享受生活和生命的。
于是,我們一面向往成功,一面嘲笑成功;一面追逐金錢,一面恥于談錢;一面向往自然與自由,一面深信自由的前提是財富;一面開導別人看開一些,一面告誡自己時不我待;一面向親人抱歉,一面提刀上馬;一面誓言早早退休,一面生怕門庭清閑……
當這樣的撕扯與糾結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困擾,所折射的至少是這個社會大轉型的一個側影,就像沉重的列車在急轉彎處,發出巨大的摩擦聲。
吳曉波為他18歲的女兒寫了一封信,叫做《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大意是,只要你喜歡,就堅持去做,不要為別人活著,也無所謂成名成功。也許,再過二十年,當他18歲的女兒成長為這個社會的中生代,那列車的摩擦聲會遠去,愿意奮斗的奮斗,愿意浪費的浪費,財富與唱歌一樣,并無輕重之分。那將是一個遠離貧窮的時代,富足是常態,金錢與成功就像GDP一樣,不再是衡量生活價值的第一標桿。在那個時代里,上一代的撕扯變得陌生甚至有些可笑,他們并不太能理解,選擇為什么那么艱難,工作與生活本該是統一的整體,為什么變成難以調和的矛盾體。
我并不確信這個時代是否會來到,但至少滿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