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美國媒體將“工匠運動”譽為一場“新工業革命”,但從很多方面來說,這場運動體現的其實是一種“回歸”。一個會手織毛衣的家庭主婦,一個善于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的中年男子,或是掌握最新3D打印技術的“新新人類”,都是推動“工匠運動”的一分子。
這場運動的樞紐是所謂的“工匠空間”。過去10年內,美國出現了數百個“工匠空間”,它們主要坐落于社區公共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或青少年活動中心。接觸不到木工活和機械裝置的學生們,有想法卻沒有資金置辦設備的創業者們,想暫時脫離電腦、體驗動手樂趣的普通白領們,紛紛聚在這里,揮灑汗水打造各種物件。
“工匠運動”不光是一群人的業余愛好,還潛藏著對美國政治經濟的重大意義。2014年6月18日,美國白宮舉辦的首屆“白宮工匠嘉年華”上,總統奧巴馬說:“今天的‘自己動手’就是明天的‘美國制造’。美國制造業正經歷一場革命,一場能在未來數十年內幫我們創造新就業崗位和產業的革命。”
美國多年經濟低迷,就業形勢嚴峻,制造業首當其沖。相比其IT領域技術水準的遙遙領先,美國對傳統制造業技工的培養卻不再重視,制造業越來越依賴于“外包”。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教育理念存在誤區。如今很多人認為,高中生畢業后就得上大學,“上不了大學”的人才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由于預算限制、標準化測試使學業壓力增大等,許多中學被迫取消手工藝、家政和藝術創作課程,全力以赴提升學術成績。另外,數字時代使更多勞動力向信息技術產業集中,進一步導致美國人動手能力越來越差。
不過如今,“工匠運動”在美國逐漸發展,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在美國,已有超過200個組織在“www.makerspace.com”(制造空間)網站上登記注冊。美國政府把這場運動視為國家培養下一代技術人才的平臺。奧巴馬在白宮的“工匠集市”活動上承諾,政府下屬的幾家研發機構將向公眾開放,并呼吁美國各地方官支持本地社區多建一些“工匠空間”。
弗吉尼亞大學文化高級研究學院的克勞福德教授認為,“工匠空間”的興起,是現代人感覺自己日益疏離實體世界而作出的一種反應。“嬰孩時期,我們就通過操縱世界去了解世界,就像是戳戳它,看看它是否會戳回來。”但如今,年輕一代似乎已不再看重這種對外界的探索。
在底特律的“埃利奧特山工匠空間”,兩個12歲的小姑娘茨薇娜和雷文已是“小老師”,指導過數百個孩子和成人修補壞掉的電池接點、搭建電路板等。她們覺得自己在這里收獲良多。“我在這兒獲得更好的教育。”在家上學的茨薇娜說:“在這里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設計屬于自己的課程。”
對成人來說,“工匠空間”是一個懷舊場所。在空間的編織部,志愿者教孩子們使用縫紉機縫被子、做棉手套等。這些曾是學校家政課的必學技能,但隨著教育經費不斷削減,家政課已淪為首批犧牲品。
對孩子來說,吸引他們的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獨立感。正如茨薇娜在底特律的一場演講比賽中所說:“在那里,孩子們成為宇宙的中心,而大人們僅僅是引導你、幫你挺過挫折,直至你最終成為自己的指導。假設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像我一樣有這么棒的機會,在他們的社區里都能有一個工匠空間,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