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慧
醞釀近兩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陳巧玲和其團隊的調研作品《中國食品安全檔案》近期出版。這本書搜集了近年來爆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新聞報道和學術研究報告,以檔案輯錄的方式呈現給公眾。為豐富資料,陳巧玲走訪了多地農場、批發市場、超市、食品企業與大小作坊,核實調查。陳巧玲說,她很清楚目前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希望這份記錄讓人們了解危險在哪里,以及我們的時代發生了什么。”
記者:為什么想到寫這么一本書?
陳巧玲:2011年我在清華和同學弄了一個創業項目,做的是餐飲,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話題。這本書的目標是喚起民眾和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食”字。
記者:寫作之后覺得食品安全問題更嚴重了?
陳巧玲:比我之前的認識要嚴重,很多事匪夷所思,比如將大便水過濾,加入腐豬肉發酵,再用劇毒農藥殺死發酵過程中長出的蛆蟲——以此得到用來浸泡臭豆腐的酵乳。這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也踐踏了人類的基本底線和尊嚴。
記者:寫作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陳巧玲:經濟上的困難是一方面,寫作這本食品安全檔案完全是自費的。剛寫書時我們討論過是不是要找一些支持,后來覺得這可能會影響獨立性,假設收了企業的錢,對方讓我寫自己的好或競爭對手的不好,這就是隱患。
記者:截至目前你花了多少錢?
陳巧玲:出書大概花了不到5萬塊錢,前期的調研費用也要不少錢,我自己大概花了十幾萬了。
記者:一共調查走訪了多少企業?
陳巧玲:大小企業有將近一百家,形式主要是走訪。也有通過電話和網絡跟一些經銷商聯系過。
記者:跟一些企業打交道,遇到過什么挫折嗎?
陳巧玲:就是被拒絕,我一說明來意,對方手一擺“不說不說”,就不再搭理我了。但有一些也愿意聊。拿罌粟殼舉例,很多老板告訴我,火鍋、麻辣燙里摻這個不是秘密,我后來發現網上有賣“罌栗膏”的這種產品的,生產者把罌粟的“粟”改成了“栗”,瞞天過海。
記者:調研過程中給你最大觸動的是什么?
陳巧玲:不止一個老板跟我說過,在自己所在的行業,老老實實地做事、做產品,結果還不如那些摻假作惡的企業生存得好,別人都用假的你不用,你的東西價格就高,就沒銷路。
記者:這么執著地出這本書,食品安全這四個字,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陳巧玲:這本書是想集中呈現人們面臨著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希望自己的一點努力能夠引起哪怕一點點的注意。陳吉寧校長在離開清華大學前,有次做演講時跟學生說要心存敬畏、堅守良知,我覺得食品安全領域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恰恰是這部分缺失了。書里面提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每一章節都有因為食品安全問題致病致殘甚至致死的案例,不少受害者都是孩子,希望所有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能夠喚起人們的一點點敬畏之心吧。
記者:之前有沒有擔心過書寫出來沒有讀者,自己的努力會白費?
陳巧玲:書只印了200本,開始計劃只是向一些機構贈閱,免費提供,并不存在盈利的想法,也沒有想到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微博上很多人聯系買書,也有一些人加了我的微信。
記者:這本書在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中間有著怎樣的反響和評價?
陳巧玲:書出版后,有一些部門主動跟我聯系了,還接到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電話,近期會把書拿給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