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
《人民日報》體育部副主任
CBA的裁判問題糾結有年,每個賽季總有那么幾次要成為媒體和大眾焦點,一些關鍵場次甚至成為比賽的主題。對于裁判來說,沒有新聞就是最好的新聞。這種狀況頻出,無疑對聯賽的成長有著致命的影響。
這個賽季,中國籃協對裁判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選調裁判的職能由俱樂部代表組成的裁判辦公室承擔。中國籃協從中抽身,扮演更加中立的角色。同時,還推行了半職業裁判制,將自愿報名和選拔結合,確定了近20人的名單。整個賽季期間,這些裁判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裁判不再處于本職工作和臨場執裁的不停切換中,有助于更加心無旁騖地投身比賽。
這些做法有效果,但并非治本之策。目前看,裁判的吹罰仍然不時激起爭議。一方面,這與多年來形成的惡性循環有關,球隊輸球抱怨裁判,對不利自己的判罰大發雷霆,球迷也習慣了鼓噪。置身此種環境,裁判們自然也感覺壓力山大。另一方面,近些年來,裁判界自身的新老交替、業務學習等也有缺失。筆者曾多次聽一些資深裁判說起現在的門生弟子、小圈子文化等風氣,頗為搖頭。
作為聯賽運轉至關重要的環節,關于裁判的培養、選拔、使用機制,應當提倡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讓裁判委員會真正有所擔當。同時,也應將裁判體系改革放在聯賽改革的大環境中協調推進,使之與聯賽的職業化進程相匹配。對裁判的監督機制要不斷完善,打通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管的渠道。
朱彥碩
新傳體育評論員
CBA比賽每逢出現重大爭議,裁判往往都會成為焦點。球迷不滿裁判,球員、教練也不滿,裁判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出問題的只是裁判嗎?
顯然不是。
裁判現在已成CBA這個圈子里的弱勢群體。籃協對他們提出的保護僅僅是“禁止球員或教練對裁判提出公開的批評”,而這使得裁判一直難以得到理解。裁判在面對許多爭議判罰的時候,也無法對其吹判提出說明。籃球比賽的節奏很快,場上人也很多,沒有人可以擔保絕不會出現漏判或誤判。于是,漏判與誤判就成了球迷口中的“黑哨”,每一年每一回,都變成割裂地域、甚至制造仇恨的緣由。每每看到網上雙方球迷的罵戰,很難理解他們為何會有如此深的仇恨。
裁判不可能避免漏判、誤判,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出現可以理解,籃協能做的就是需要技術上的支持。比方說,更嚴格要求轉播單位的機位,放寬裁判看回放的權限,而不是死抱國際籃聯的規定。如果還只是用一種大家長式官僚本位的父權管理模式,“老子說了,你們聽就對了”,這種思維將使裁判問題像水中撈月一樣,不可能被根本解決。
與此同時,裁判似乎也應該發點聲。對于一些球迷一直誤解的問題,該厘清權責的就厘清權責;該說明規則的就說明規則。因為很多球迷或球隊、教練的憤怒,往往來自于他們對規則的誤解,這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朱俊
《新聞晨報》記者
終場哨響,喬龍升、閻軍和宋曉競三名當值裁判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長出了一口氣。這一場戰罷,北京隊本賽季的所有主場比賽都已結束,對于裁判們而言,也再不用在18000名觀眾的重壓之下執法了。
其實,接下來到遼寧本溪的執法也不會令他們輕松多少。
CBA裁判執法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外界對裁判員失去信任是這一現象被迅速擴大化的根本。有時比賽中一個并無爭議的判罰,僅僅是因為教練或球員的夸張做秀,以達到給裁判施壓目的的行為,馬上會激起全場觀眾整齊劃一的辱罵聲,輕則“黑哨”聲響徹球館,重則“問候”裁判員的家人。
CBA的執法環境對裁判員的心理素質確實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幾名年輕的國際級裁判甚至私下對記者表示,若非那些執法過奧運會、亞錦賽和亞運會的老裁判經驗豐富,很多比賽根本無法堅持到最后,哨聲稍有差池,場面便會徹底失去控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籃協并不“護犢”的大環境下,喬龍升能夠頂住近兩萬人噓聲,在總決賽第四場吹罰馬布里上腿,成了CBA裁判員的一個成功典范。“裁判這三場的表現比較爭氣,雖然現狀是裁判水平跟不上聯賽發展的步伐,但只要他們精神上頂得住,就不會讓場面失控”,CBA裁判辦公室裁判員調研和選派的負責人陳夢熊表示。
CBA聯賽中一些俱樂部做裁判工作并不是什么秘密。在俱樂部、體育局甚至其他力量的干預下,裁判員想要做到完全公正執法,本就壓力重重,一旦出現了賽場亂象,籃協就會“丟車保帥”。作為主管部門,籃協無法樹立裁判的權威、維護執法者的形象和權益,又怎么可能再去苛求俱樂部和球迷呢?
鄭磊
國際級裁判
對于本賽季CBA裁判備受爭議的問題,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裁判員自身執裁確實存在不足。比如,在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視野被球員遮擋或者沒有轉移到適當位置的情況,一瞬間看不清到底有沒有犯規。為避免漏判,有時候裁判會根據經驗來吹罰,經驗是裁判員的財富,但有時也是犯錯誤的原因。攝像鏡頭捕捉了畫面,并且可以從多個角度不斷重放和慢放,若證明裁判錯了,那裁判就陷入了兩難,這類失誤往往是無法彌補的。一場比賽下來,十幾次判罰中有一兩個失誤出現,在這方面,中國裁判和國際裁判確實存在差距。
其次,存在許多不理解規則的人。2014年12月,國際籃聯修改了籃球規則,比如技術犯規的罰則由兩罰一擲改為一罰一擲,但很多人對新規一知半解,包括球迷和部分媒體人,這使他們誤以為裁判判罰有錯誤,實則不然。
最后,錯判漏判的情況備受爭議,是因為關注中國籃球的人越來越多,加之視頻回放技術日益先進,比賽在電視、網絡等媒體呈現,放大了裁判問題的嚴重性。
對于目前中國籃球裁判水平參差不齊備受爭議的情況,我覺得一方面要靠裁判員自身不斷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積累執裁經驗;另一方面也要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監督。畢竟大家的共同目的是保證聯賽公正公平地進行,為CBA提供一個優質的競爭平臺。
陶莽
本刊記者
本賽季的CBA裁判問題依舊處在風口浪尖上,成為媒體與球迷關注的焦點,尤其到了季后賽后半段,球館內動輒響起震耳欲聾的“黑哨”聲,甚至球迷“問候”裁判的家人也不罕見。CBA裁判真的都是黑哨嗎?在我看來,起碼在季后賽階段,故意吹偏哨、甚至是黑哨的裁判沒有了,完全傾向于某支球隊的判罰也消失了。
在這里有必要澄清一個問題,裁判在場上出現錯漏判,是否等同于吹黑哨?我想其中的區別應該是是否存在主觀故意。那么,如何辨別主觀故意,就要看錯漏判是否存在明顯的失誤,以及錯漏判出現的時機是否影響到比賽的結果。從以上兩點來看,CBA裁判的表現還算令人滿意,起碼他們的判罰沒有太大的傾向性,也不會對比賽結果造成干擾。
那么,為何球迷和媒體不買賬,仍以最大的惡意揣度裁判?
這和中國裁判長期積累的形象有關。從中超到CBA,早些年裁判帶有傾向性執法的問題確實存在,“金哨”陸俊的落網更是讓裁判的形象毀于一旦。往遠說,這和國人的思維習慣也有關系,辦事不講規則講關系,習慣于通過走后門讓己方不當得利。然而,一旦形勢不利于自己,立刻想到的就是黑幕。這種思維慣性普遍存在于社會之中,CBA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CBA裁判在努力地扭轉形象,這是好的趨勢,球迷不理解,不要太在意。其中原因很多,除了球迷自帶的主隊傾向性,裁判業務水平不高,以及形象的積重難返都是客觀存在的。裁判形象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裁判委員會要有耐心,更要有決心,把裁判的形象徹底扭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