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玉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落下帷幕。北京西客站向北1000米左右的鐵道大廈恢復了往日的喧囂。這里,曾經是兩會體育委員“體育43組”的駐地。前NBA巨星、“小巨人”姚明曾是這里的焦點人物之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這是國家第一次從產業角度確認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將“發展體育產業,增加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列入未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目標,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并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發展“第一次”、如何部署“戰略”,2015年兩會的體育問題備受關注。
姚明的公眾身份以及他面對體育變革時有想法、敢說話的精神和態度,再一次成為看點。
姚明,全國政協委員,連續三年在兩會上提交了高質量的提案。
2013年,呼吁“促進中國籃球可持續發展”;
2014年,呼吁“體育賽事審批要簡政放權”;
2015年,呼吁“推廣專項體育課”。
“姚明委員去年參加政協座談會時,建議將體育賽事由審批改為備案。他的意見引起國務院領導的重視,并體現在去年10月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今年3月2日,全國政協發言人呂新華在新聞發布會上,特意提到姚明。
此前,有的體育界委員有兩會上被邊緣化的傾向。有的代表說:“政協小組會,體育代表爭取一個發言的名額都很困難。”一方面,體育受關注的程度不及醫療、教育、養老等;另一方面,體育界委員也很少能交出綱領性的提案。有的人每次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這與參政議政的肅穆環境明顯格格不入;有的提案一直囿于“退役運動員的安置”,難得高屋建瓴。
作為體育界委員,姚明在兩會上一枝獨秀。“現在的體育大環境這么好,體育界一定要多思考,要拿出高質量、有建設性的提案”,有的委員說,“姚明的作用就很好,至少在目前讓體育界在國家戰略中有聲音,改變社會對體育界參政議政能力偏弱的認識”。
姚明在2013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時,提交了第一份提案:改革管理體制,開放人才選拔,促進中國籃球可持續發展。他還提出,改變體育僅僅為家鄉爭光、為國爭光,要使其成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年,姚明已深刻認識到體育發展首要解決的兩大問題:一個是體育產業,另一個就是體教結合。

這份提案的推出是厚積薄發的產物。
早在北京奧運會后的第二年,就體育發展方向,政府提出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努力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
同年,姚明收購上海男籃,成為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老板,試水體育產業。2011年7月20日,姚明正式宣布退役。之后,他的身份多變,大學生、籃球俱樂部老板、籃球學校校長、投資人。他是舉國體制下造就的優秀運動員,了解國內體育發展的現狀與癥結,包括苦惱。2012年9月,姚明訴武漢云鶴大鯊魚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侵權案,最終勝訴;他在NBA摸爬滾打了七八年,視野更為寬闊。
從2009年初為籃球老板,到4年后的姚委員,一路走來,身處中國體育變革的浪潮之中,姚明思考的問題很接地氣:為什么不為適應新的時代摸索新的路徑?舉國體制在小眾項目上有輔助作用,比如體操、跳水,但不像足球、籃球等有那么大的市場。這時候應該大力改革,市場能做的市場做,政府能做的政府做。
如果說2013年姚明的政協提案涉及籃球,與他從事的項目有關,屬于就事論事,那么,2014年的提案又上了一臺階,屬于對中國體育的思考。
2014年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小組討論結束后,在體育界委員的駐地國際飯店,特意為姚明舉辦了新聞發布會,他就“體育賽事審批要簡政放權”做了發言。他說,體育賽事審批在各個項目中普遍存在,這種存在會產生包括審批費用不菲、資源配置形成壟斷,抑制部分市場主體辦賽熱情和良性競爭等弊端,建議取消體育競賽審批,改為備案,讓市場主體自由投資賽事。
隨后,國務院在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體育行業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清理不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有關規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開放。
呂新華說:“今年1月,李克強總理就《政府工作報告》聽取意見建議時對姚明說,我們文件的有關表述與你之前提的意見有直接關系。這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典型例子。我個人覺得還是挺生動的。”
近幾年,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備受關注。如何協調場地,提高師資水平,開展運動項目,防范運動傷害,進入近乎無解的死循環。
2015年兩會上,姚明提出“推廣專項體育課”。
姚明說,在中學階段全面推廣專項體育課是有效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突破口。他在提案中根據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試點的經驗,論證了上海的專項化試點產生的積極效果,認為專項體育課的核心是通過對某一項目相對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鍛煉。
這些想法有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在提案中,姚明指出了推廣專項體育課面臨5個方面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包括教師數量與專項能力存在缺口;缺乏教材,評價測試手段有待完善;比賽是培養興趣,激發鍛煉主動性的關鍵;引導學生體育社團,建設各級校隊和消除體育教師對于意外傷害事故的思想顧慮。
這個提案中的建議如果能夠推廣,有利于培養學生終生鍛煉的習慣和我國體育人口的整體提高。目前我國體育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0%左右,離發達國家的70%還有差距。中國體育消費只占歐美發達國家的三十分之一。從學生抓起,縮小差距,中國體育產業包括的體育服裝、運動器械、體育休閑、體育旅游等消費總量也將會出現質的變化。不過,要防范“為推廣而推廣”的形式主義。
中國的體育體制改革步入深水區,此時,需要更多“姚明式”的提案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