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魅力榜再度揭曉了。
持續十年以上的魅力榜,儼然已成為文化體育藝術界一個文明與進步的測溫計,及外界觀察、衡量文明與進步的坐標。
魅力榜每年評選的魅力人物,都被賦予各具個性的定義,或跨界,或顛覆,或知性、任性、人本、辟土、狂放、澄懷,還有沉穩、執著、忠誠、溝通、專注、無畏、神實、求真、巍然,至于暖心、倔強、活力、專業、良知,不一而足,卻是時代精神的折射。
盡管生活中難免存在霧霾,但我們的魅力依然,我們的創造力依然,我們爭取自己的思想呼吸和創意暢想的步伐更加堅定,也更加穩健。因為我們堅信,窗戶打開之后,陽光總要灑進來。
繼續守望和堅持,我們的魅力無限,這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楊錦麟
(香港資深媒體人,錦繡麒麟傳媒創辦人)
——Nicky
張明萌:“贊”已經夠滿足我了。發朋友圈是給想讓看到的人看,看到了就好了嘛,“贊”跟“閱”的意思差不多。
馮寅杰:“點贊”這個產品最早由視頻網站Youtube發明,2009年被Facebook引入,最終在微信朋友圈發揚光大。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點贊”無疑是個偉大的創新,因為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勝似無言以及曖昧拉扯。
全世界除了毒品以外最讓人欲罷不能且需求巨大的產品大概就是“贊”了吧。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Larry?Rosen甚至為其寫了一本專著《點贊的力量:我們喜歡被關注》,有興趣可以找來看。言歸正傳,事實上在社交網絡的設計上已經容納不了更多的情感選項,微博的嘗試已經被證明失敗。歸根結底,“贊”已經包含了一切情感,文字的力量相比之下真的太弱了。
“點贊”這個產品的發明是基于大數據的。Youtube發明“點贊”之前,有一個五星點評的選項,后來發現收到1星的拍客情緒都很低落,但只有一個“贊”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收到“贊”的人分析不出其中的好惡,只憑數量來判斷,他覺得數量越多就越好,但其實其中大部分“贊”是無所謂或者討厭也未可知……
彭蘇:回答已在提問中——開放,既然是開放的,一個“贊”當然不會滿足。添加的態度么,我能想到是“獨想”(獨立思考與想象)。我覺得,這樣或許讓人不致盲目“點贊”,也能提煉出有價值的干貨。
崔曉火:微信不僅承擔了我們大部分的日常會話,也繼承了我們大部分的日常誤會。對建立在“贊”的數量體系上的社交網絡,我常常焦慮。如果說一定要添加一個可以用來平衡“贊”的情緒,我希望是“呵呵”或者“走開”,例如我很想對最近朋友圈里的某馬廣告說一聲“走開”。
張蕾:我覺得社交工具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所以沒有不滿了……#自閉癥患者的肺腑之言#
王小祥:添加一個匿名的“不贊”比較好,避免尷尬
——大條
張明萌:睡到中午,買菜煲湯,等待的過程中思考稿件,同時吃掉零食若干,炒倆菜,繼續吃,寫幾段,可以喝湯了,順便煮甜品,繼續寫,吃甜品,買水果,繼續寫,洗個澡,差不多該宵夜了,吃完繼續寫,找找還剩什么,繼續吃……如此直到寫完……一般寫完稿子,桌面會以電腦為中心順時針擺滿各種食物殘骸……#論我是怎么變胖的#
馮寅杰:我用一個同行朋友的遭遇來回答吧。這位同行的鄰居把房子裝修完后直接租給了4個大三來央視實習的軟妹子,因為租客人沒到行李先到了,這位朋友就幫她們留了快遞,這也是搬到小區兩年來她第一次跟鄰居打招呼。見面后妹子問她是干嘛的,她回答說,你想想大白天還能穿著睡衣賴在家里的……當然是同行了。
彭蘇:每人情況各異,有人享受,有人感覺焦頭爛額。總之,不是心態上在“趕”,就是行動上在“趕”。
趙佳月:蓬頭垢面,不事梳洗,以前是不食不睡先完成稿子,現在一般凌晨起,絕不熬夜。交稿后通常大買零食,逛花鳥市場,看貓貓狗狗。
張蕾:生不如死……
曹林華:沒有生,只想著活——怕交不了稿,被狠心的編輯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