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從2015半年報披露的情況來看,A股公司整體業績仍維持正增長。截至8月30日晚,A股2780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合計1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增1.5%;實現凈利潤合計1.4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43%。相較于2014年、今年一季度A股總體利潤6.19%和3.5%的增速,有一定提升。不過,剔除銀行及非銀金融行業,上述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3.3%,凈利潤同比下滑0.7%。所以,客觀來看,在剔除股市上漲帶來的貢獻以外,上半年A股整體業績應屬于負增長。
另外從中報披露的A股公司整體ROE來看,股東回報率仍處于不斷下滑的狀態,該項指標仍未出現降幅縮窄或放緩的跡象,反而有加速下滑的趨勢。
盡管市場之前對上半年業績反轉還心存僥幸,但事實上,本次中報業績公布之后,市場對業績下滑的判斷已經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認識。如果聰明人在6月份提前撤退,可能更多的依靠常識(比如說整體估值過高,便宜貨越來越少;市場散戶紛紛進場,后續進場資金規模有限),很難基于對業績增長的提前預測。但站在事后諸葛亮的角度來看,A股整體的業績的下滑卻實實在在證實了市場下跌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有觀點從A股各行業的增速與GDP的對比得出,經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差。28個行業當中,有20個行業上半年營收增速是低于7%的,高于GDP增速7%的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大消費行業,包括醫藥、休閑服務、電子、傳媒和大金融。但這些行業本身的收入增速相比去年同期而言,大部分還是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因此,上市公司收入增速的放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如果站在倒車鏡的角度來判斷業績增速,投資者可能會犯刻舟求劍的錯誤。但如果從中報業績分布的差異來判斷,則有望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思路。作為轉型過程的經濟體,企業去產能和去庫存的過程難以順利終結,畢竟緊縮的結果是各方都不愿面對的結果,經濟管理當局更愿意接受通脹和寬松的經濟環境,同時,對房地產和投資驅動的模式各地有天然的依賴,但大概率下,A股整體業績很難出現逆轉。因此,我們謹慎的認為,一方面需要警惕系統性風險可能重新放大,估值優勢有可能進一步凸顯。盡管目前A股整體市盈率仍維持在平均水平20倍以下,但市場整體中位數并不低,仍有45倍市盈率,說明,市場多數股票仍被高估,銀行股等低估值藍籌仍屬于少數。因此,整體倉位應控制在安全邊際之內;另一方面,趁每次急跌,擇機把握業績確定性成長的個股的反彈機會。但是操作難度加大,贏面不大,但賠率可能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