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俞可平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師從當代中國政治學主要奠基人趙寶煦,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政治學博士。
10月28日,在中國深化改革理論研討會上,原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宣布,經多次申請,他已獲批辭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一職,將調任北京大學。
中央編譯局是副部級單位,副局長是正廳級干部。俞可平出生于1959年,今年56歲,在副局長這個位置上已經待了14年,要升任局長職位恐怕很難。
2013年1月17日,原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因被情婦曝光與局內多位女性淫亂被解職。但聲名在外的俞可平并沒有能夠獲得提拔,組織部門外調原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長賈高建擔任中央編譯局局長之職。賈高建與俞可平同為1959年生人。
俞可平說,“一般一個干部在一個崗位上不得超過8年,我已經超過(這個期限)6年了”,“我啥都不要,就想做個教授。”他說自己從四五年前就下定決心回學校當教授,經過三四年的多次爭取,最終獲批辭職。
據公開資料,俞可平將擔任新組建的北大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并有可能接替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兼任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俞可平對新工作充滿期待,他要“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的民族的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
俞可平最大的歷史貢獻在于在官方主流話語體系中楔入了“民主”這個詞。2006年12月,他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而后出版《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
俞可平的名聲不在于他對民主的學術研究,而在于他的一些言論引發了社會共鳴。他認為,新中國建國后,比較民主的兩個時期是:1949年至1957年;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
在俞可平看來,“民主就是一系列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公正和人權的制度安排”,“民主就是把人民自己喜歡和認可的官員選拔出來,授予他們以管理國家的權力,然后對其權力進行有效制約”,“民主和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
俞可平特別重視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和法治?!胺ㄖ闻c民主不僅不相沖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的。民主與法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傳統中國有法制,但絕無法治,因為法律之上總有一個皇帝在那里”,“法治如不建筑于民主政治之上,則所謂法治云云,定不免成為少數人弄權營私欺世盜名的工具,惟有在民主政治的保證之下,法治才能成為真正于人民有利的一種制度。”
在他看來,法治絕不等同于法制?!啊ㄖ啤闹攸c在于有法可依、依法辦事。‘法治’除了強調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外,更強調法律是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