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地鐵報編輯部
故事很老套。漂亮能干的女孩遇上帥氣有才的男孩,愛得不行。男孩是音樂學院高材生,若說“愛一個人就是讓他帶給你更大的世界”,那女孩則是連滾帶爬進入她幾乎不知曉的領域,她迷戀他的一切,變成甘愿洗手做羹湯的小丫鬟。
就像當年王菲被拍到為竇唯倒尿壺一樣,每個天后的折腰都被看客們津津樂道。女孩的變化也顯而易見:同事們紛紛詫異,進取心很強的她居然拒絕到美國交流,就為陪音樂男去另一個城市演出,這是他首次商演。家人也好奇,是什么人能讓她缺席家族聚會,寧可穿著開司米的小開衫坐在路邊吃燒烤?她也認真學習著如何做個合格的“果兒”,在各大草地音樂節搶占最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最顯眼的地方給男友加油打氣,理由無他,因為男朋友喜歡她這樣做。
所幸,愛情的拋物線總是從低到高最后回到原點,兩人矛盾逐漸增多,因為男孩子想要的女人是另外的樣子,女孩即使努力扮演,也勝不過本來就是那樣子的女人。女孩逐漸意識到自己在這段感情里的曲意奉承,也明白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價值觀實在難以融合。終于,兩人在談婚論嫁時徹底爆發,從此淪為陌路人。分手后不久,她又遇上另一個優秀金融男。金融男對她處處呵護照顧,只可惜經過前面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她已不再會投入得迷失自己,對愛情里那種患得患失已免疫。面對金融男,她自如地做著自己,淋漓盡致地表達個性,很快他們就組織了小家庭,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兩個人在一起若是情投意合,那肯定是坦誠相待又有自己的空間,尊重彼此。為了留住對方的心而強迫自己做出刻意的努力,不是不可以,但若心中對此存疑,那便不是美妙的相處之道。這不是房產貸款,期待自己有一天收入上升便可以輕松還貸,這種感情的透支只會利滾利,直到還不起的一天。 (摘自《羊城地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