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李仲文
編者按 2004年前后,多地興起社區居家養老試點。如今,社區居家養老在中國已走過10個年頭。在各省份掀起全面推進居家養老的熱潮之下,中國的居家養老也步入了最艱難的探索與實踐階段。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居家養老服務?“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到底如何建設?在這個10年的節點,我們去傾聽那些“沉默的聲音”(老人)、“實在的聲音”(從業者)、“權威的聲音”(專家學者)。
錯位的需求與現實
12月13日,當記者走訪浙江杭州市和睦街道華豐社區“巧媳婦”日間照料中心時,頭腦中最先冒出的兩個字便是“冷清”。580多平米的中心共有7間休息室、1間非遺工作室、1間精神養吧、1間健康小屋、1間理發室、1間多人淋浴室,但環視一圈,記者發現這里只有3位老人,其中2個在大廳里休息,1個在房間看報紙。
如今的現狀也出乎社區書記應玉蘭的預料。早在2006年,當地就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由社會機構為老人提供居家服務。2年前,社區決定成立居家養老中心,對轄區內老人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發現840位60歲以上的老人中,對居家養老需求最大的年齡段集中在80歲以上,而這部分人占到總人數的近1/4。“按理說市場應該廣闊。”應玉蘭說。
日間照料中心開放后,老人每天花15元就可以在中心休息一天,包含中餐。但讓應玉蘭始料未及的是,就連當初消費意愿較強的18位老人也打起了退堂鼓。在他們看來,“4個人一間房沒有隱私”“中午睡個覺吃頓飯,15塊錢太貴了”。
為了增加人氣,照料中心曾推出長達1年的免費試住,但還是沒人愿意簽約購買服務。直到去年3月,中心才迎來第一位真正的客人——80歲的周船興患有腦中風,家人給他辦了日托。現在,這里的長住者只有3位,平時只有四五個人光顧。在大多數老人看來,15元錢能在照料中心購買的服務太少,相比原來的購買方式,老人寧愿有人上門打掃一下衛生。
對口的服務與調整
只知道老人有需求,但不清楚老人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居家養老服務,這是很多社區的通病。杭州和睦街道華豐社區遭遇的“滑鐵盧”,被同處和睦街道的和睦社區視為教訓。2013年,在著手建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時,和睦社區居委會對區內1788名60歲以上老人做了詳細的需求調查發現,居家養老的老人對床位的需求其實最低。
根據摸底情況,和睦社區對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務作出了相應調整,先后在14個日托床位上添置了頸椎按摩儀、肩部按摩儀、腳底針灸按摩儀和全身按摩墊。和睦新村13幢的吳祿順,干脆把家里8000多元的按摩床也搬到了日間照料中心,“放在家里只能我和老伴用,使用效率不高,拿到這里老鄰居們都可以分享”。81歲的周新光每天都來按摩,他說,年紀大了多少會有些腰酸背痛,15分鐘的按摩服務很貼心。
據社區書記李秀娟介紹:“日間照料中心對社區所有老人免費開放,全套理療項目每個老人各項目15分鐘,每天都排長隊。這樣反倒帶動了老年食堂,現在每天平均可以賣出100份。”不僅如此,照料中心還開設了養生茶吧,根據季節變化,每天上午為來這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養生茶。照料中心最近還買了泡腳桶,準備推出中藥泡腳服務。令周新光遺憾的是,他在家最大的麻煩是洗衣服,但這項服務目前還沒能開展。
翹首以盼的剛需族
實際上,如同買房一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同樣存在“剛需族”,但目前的開展情況往往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陜西西安灞橋區席王街71歲的王祥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輪椅上度過。2011年,他摔斷胯骨,自此行動不便,67歲的老伴每天單是扶他上下床就要累出一身汗。這兩年,老伴的風濕毛病越來越厲害,手一用勁就疼得厲害。于是,住在城市另一頭的女兒不得不隔兩天就回來搭把手。“來回坐公交車都要1個多小時,因為我,老伴和女兒都比一般人老很多,女兒才49歲就長了半腦袋白頭發。”王祥江說。
上個月,王祥江又讓老伴去席王街汽配社區養老服務站咨詢,是否可以讓他白天過去吃住,再次遭到婉拒。兩年前,他就得到過同樣的答復,“不接收失能老人”。“看到老人們在那里吃飯,看電視,唱歌,還有人幫忙量血壓,我羨慕得舍不得走。”
同是剛需,上海閘北區天目西路75歲的施畢光(化名)對目前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也不甚滿意。2013年,天目西社區托老所開業,他就交了360元服務費,可沒呆幾個月,他就覺得活動太少,沒啥意思了。“住得近的老人中午來搭伙吃頓飯就走了,整個兩層樓冷冷清清。”
去年11月27日,記者在天目西社區托老所看到,到了中飯時間也只有3個老人。二樓的4個休息室,有20多個位子,配有電視機、空調,但1個人都沒有。在乒乓球活動室,球臺落了一層灰,還放著其他雜物。施畢光說,這里平時的活動只有看電視,一周唱一次歌。“如果只是吃飯,12塊錢也可以在外面吃一頓了,何必跑這里來?還不是想這里有人相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托老所投入了10多萬進行了改裝、配備設施,“沒想到使用率這么低,兩年里一共只有七八個老人來過”。
個性化的差異服務
在一些探索者眼里,很難用定論來概括某個社區的老年人的真實需求是什么,這涉及到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地域文化、健康狀況、購買意愿和支付能力等諸多因素。
起步于2006年的上海市靜安寺街道青鳳服務社,如今已建立起全國頗有名氣的居家養老模式。作為開拓者,負責人方佩兒當時曾調查了3個社區280位獨居老人的需求。“17%的老人面臨吃飯難,居首位。”于是,她與華東醫院職工食堂合作,服務社負責送餐。2012年,方佩兒又建立起獨居老人平安關愛網絡,讓544位社區志愿者、家政服務員和803位孤老、獨居老人結對,每天通過上門或打電話的方式與老人建立固定聯系。
這兩年,方佩兒也對靜安寺街道236名高齡、失智、失能老人進行了評估。其中,完全不能自理的有79人,基本不能自理的有35人,部分不能自理的有122人。有112人由親屬照料,43人由家政服務員照料。“很多照料者希望從繁重的護理中解脫出來,哪怕幾個小時也好,這又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了切口。”方佩兒說,她仍看好居家養老服務的前景,對獨居男性而言,吃飯是第一問題,而對失能老人,護理服務是他們的第一需要。于是,青鳳老年生活護理服務社開始跟醫院合作,請擅長老年病治療保健的醫生為700多名居家養老服務員做護理培訓。
(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