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春節一過,孩子將要入學的家長們就忙起來了,選擇學校,調整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及作息時間,為孩子入學做準備。人們公認,入學前的準備工作,會直接影響孩子入學后對新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學習狀態、自我形象和師生關系。然而很多家長只知“預備孩子”,卻忽視了“預備自我”。事實上,“幼升小”不僅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關口,也是家長適應能力的“試金石”。孩子入學后,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點要改變,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方式與頻度要改變,對孩子的陪伴方式也要轉型。此外家長還要學會放手,從精神上給孩子“斷奶”,鼓勵他們獨自面對學校里各種各樣的新挑戰。
全家總動員備戰“一年級”
(祁女士,35歲,注冊會計師)
我有個閨蜜,兒子入學后不久就放棄外企高薪做了全職媽媽。我很不解,問她:“你生孩子才休3個月產假,為何孩子大了反而辭職呢?”她說:“老人搞不定孩子的功課,晚托班和請家教都沒用。孩子為了應付作業,每天晚上10點才睡……我也是被逼無奈啊!”據說,她經常因為孩子做作業的事跟孩子發火,“他吃飯要磨蹭一小時,然后找本子、橡皮、鉛筆等又要磨蹭半小時,就算我盯在旁邊,他晚上也要到9點多才能上床。預習和朗讀類的作業只能草草敷衍,結果孩子第二天課堂上聽講糊里糊涂,并導致惡性循環。”閨蜜跟我訴苦,“他們班上好多孩子都有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幼兒園時期不明顯,但到了小學一年級,會集中爆發。認真糾正后,孩子會不斷進步,但這個過程勞神、費力、傷感情。”
我和老公都是工薪族,承受不起全職陪讀的成本。于是我只好未雨綢繆,全家總動員,召開家庭會議之后一家人進行分工:我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老人訓練孩子的運動技巧,老公培養孩子的規范意識。
閨蜜的經驗給了我啟示:習慣培養是重中之重!于是,兒子上幼兒園大班后,我逐步訓練他“做作業”。仿照小學作業的幾塊內容,我布置的作業包括書寫(寫數字、漢字)、背誦(背兒歌)、朗讀(讀拼音、字母)、預習(看圖說話)、手工(涂色)等。作業的一半需要家長配合,另一半孩子應獨立完成。作業量由少到多,從5分鐘逐漸增加到20分鐘。在兒子“幼升小”那年的暑假,我給他布置的作業類似于小學一年級的正常作業量。暑假期間,我們執行小學生的作息時間,增加了“疊被子、系鞋帶、收拾文具”等訓練。
為了更好地設置“作業”內容,避免兒子厭學或做無用功,我到書店翻閱了大量有關“幼升小”的書,發現這些書大都枯燥,簡直就是一年級練習冊的翻版。所以我最終選擇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編譯的月刊《托馬斯和朋友》。每期月刊都分為“故事、游戲、涂色”3本。我將“故事本”作為課本,教兒子漢字、數字和拼音;把“游戲本和涂色本”作為孩子的“作業本”,讓他獨立完成里面填數字、貼貼紙、描漢字、配對連線等內容。
我上班前寫好“作業條”,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兒子下午4:30放學,路上玩半小時。5:30喝點水、吃些點心,上完廁所,爺爺就監督他把書本文具擺好,并跟他講解作業要求,讓他獨立完成作業。一開始兒子東摸西摸,他爺爺就坐在旁邊督促。兩個月后,兒子熟悉了程序,也有了自覺意識,爺爺就不用時時監督了,只偶爾透過門縫觀察一下就行。
我每天下午6點回家,第一件事情是檢查兒子的作業,并予以獎懲。晚餐后,我再陪兒子完成另一半作業。比如背誦、朗讀、學新的故事。親子互動的教學中,我讓兒子先自學,看圖猜故事,在搞不清楚的地方做個記號,然后“帶著問題”聽我講。潛移默化中,我傳達“預習”的概念給兒子,讓他養成自主預習的好習慣。
這些“作業”最多只需15分鐘,更多時間我陪兒子做手工。我了解到,小學老師常布置一些“匪夷所思”的手工,比如自制學習卡片、用紅包做燈籠、用樹葉做書簽、用廢瓶子做藝術品等。很多家長疲于搜羅材料,于是我一次性購齊:彩印機、塑封機、打孔器、花邊剪刀、一次成像相機、各種質地的彩紙——凡閨蜜家有的材料,我都提前預備。我教兒子裝點臥室墻壁、制作《家庭月報》、塑封拼音卡片掛在家具、電器上。做手工的時間一般在半小時以上,既訓練孩子手指的靈活性,又訓練他集中注意力,將來在課堂上“坐得住”。
作業和手工完成后,我家老人就帶孩子去樓下跳繩15分鐘(下雨天改為爬樓梯)。據閨蜜說,幾乎每個小學生家長都被“每分鐘100下”的跳繩達標量“逼瘋過”,故此我們讓兒子提前練習,多多鍛煉。每周末,老人們送兒子參加足球興趣班,保證足量的戶外運動,監督他在各種運動中不斷進步。
老公訓練孩子懂紀律、有規范、善于安排時間。老公周末常帶兒子去附近一所中學的操場邊觀察長跑隊的訓練,讓他知道吹哨代表什么,犯規會怎么樣……為了訓練兒子做事有條理,老公還做了一塊帶月歷的“備忘牌”。他把幼兒園老師發的短信內容抄下釘在備忘牌上,還將幼兒園的日程安排標注在月歷上。每次安排家庭活動前,老公就帶兒子看月歷,教他如何做計劃。兒子丟三落四的毛病,在這種訓練中得到了糾正。有一天,老師通知一周后帶盆植物裝點幼兒園,兒子在便簽紙上“畫”了這件事,貼在備忘牌上。到了周末,他提醒爸爸:“今天去買花吧?下周一要帶!還有3天啦。”
上小學后,低年級孩子們不會寫字記事,各科老師都用“短信”通知。我甚至一天接到過8條老師發的手機短信,感覺像打仗一樣緊張。幸好有塊“備忘牌”,提醒我合理安排,也幫助兒子記住他要帶的東西,分清事情的緩急,并樹立時間和紀律觀念。
現在,兒子已進入一年級下學期。他懂得先做作業再看電視、自己收拾書包帶學習用具、根據“備忘牌”安排節假日;他做作業時不磨蹭、不吃零食,該睡覺時自覺上床。老師說他注意力集中,動手能力強。在小隊活動中他是小隊長,能照顧到每個隊員的需要,深受擁護。
雖然兒子的成績不拔尖,考不過那些參加過“銜接班”和“興趣班”的孩子,但我相信兒子潛力很大。因為,知識可以慢慢學,好習慣和好品格的培養,錯過了機會就很難再彌補。
紀錄片《一年級》給我的啟示
(智先生,32歲,鐵路票務員)
從去年秋天開始,我家每周都要收看湖南衛視的紀錄片《一年級》。那時,兒子樂多正讀幼兒園中班,也很想了解小學的生活。
片中的馬皓軒小朋友,跟樂多性格相似,凡事爭第一。在幼兒園,樂多總要做“頭兒”。他身強體壯,比同齡人高半頭,雖然不主動欺負人,但如果被欺負了一定會狠狠地還擊。我和片中的馬皓軒家長一樣困惑:每當我想教訓兒子時,就有老人教訓我……對于兒子的問題,我心知肚明,卻使不上勁兒。
借著看電視,我和家里的老人進行溝通。看到片中的馬皓軒在入學之后吃了一連串“苦頭”,家里的老人都不得不承認,孩子若不在家長那里受管教,就會在學校受管教,而后者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受挫感、自卑感和孤獨感。片中家長們有許多“不妥的做法”,比如護短、指責老師不公、要求給孩子封“官”等。仔細想來,這也是我家人一直在做的事。這種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了適應環境和認錯改正的機會。
經過討論,我家人達成共識,要在三個方面訓練樂多:第一,管理不良情緒,受了欺負正確處理;第二,服從老師管理,不頂嘴;第三,失敗后要接受,不能時時處處爭第一。
樂多看到片中“馬皓軒和西蒙子打架”的片段,當馬皓軒的媽媽問已經認錯的兒子“下次想打人的時候怎么辦”時,馬皓軒說:“掐自己一下然后馬上走開!”我問樂多:“你會怎么辦?”樂多說:“我去找老師打他。”我借機告訴樂多,發泄不良情緒有很多方式,比如跺腳、深呼吸、到安靜的地方待一會兒等。我還告訴他,老師對事情的處理即使不是你要的結果也不要頂嘴,先服從,再慢慢解決。
對于愛動好斗的樂多來說,知易行難。一天,他和小區一個男孩發生爭執。他氣得大跳,揚手示威。我在一旁命令他先安靜下來,他氣得跑了幾圈,最終控制住了情緒。當爺爺想去幫孫子出氣時,我勸住了他。看到我們的態度是“不介入”,樂多就去找男孩的家長“討說法”,跟對方詳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對方家長讓自己的孩子給樂多道歉,僅僅一聲“對不起”,就讓兩個孩子重歸于好了。我家老人開始還擔心,大人不介入,樂多會不會吃虧?結果證明,樂多不會吃眼前虧——對比他高大強壯的對手,他會識趣地“作罷”,并尋求“第三方”介入來為自己討“公道”。
為了訓練樂多不頂嘴,我們反復告訴他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別——老師具有權威性。看到紀錄片里某些家長指責老師,我說:“我們絕不會這么做。如果你被老師責罰,我們站在老師一邊。”當然,我也教他如何與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別給老師添麻煩,盡量讓老師信任自己。
針對他爭強好勝、愛當領導的性格,我也進行了平衡,支持幼兒園老師把他的“班長”給“擼”了。盡管有心理準備,樂多還是哭得死去活來。奶奶想去請老師給樂多“官復原職”,我勸她:“就算咱托關系讓他做了班長,將來進入社會呢?讓他遇到點挫折,才能學會適應集體。”令人欣慰的是,樂多大哭之后很快就把這事給忘了。而且,在老師的幫助下,他跟新班長相處融洽,還能說出新班長的優點。這件事說明,孩子就是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現在,樂多快要入學了。和小朋友起沖突的事兒仍時有發生,但他基本上能做到不動手,對老師、家長也能服從,爭不到第一也不會胡鬧。我們相信,進入小學之后,他一定會較快地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