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真的會變得不適于我們居住嗎?這是電影《星際穿越》的故事前提。盡管《星際穿越》進行了創新性的顛覆,在宇宙題材的電影中,生存環境惡化仍是一個常見的主題。之前大量的電影,從《世界大戰》到《遺落戰境》,情節都是某個星球出現異變,迫使居住于此的物種入侵地球。而這部影片講的卻是人類去尋找新的居住地。
《星際穿越》展現的生存環境問題是食物和沙塵,尤其是沙塵的問題。盡管影片中沒有明確說明這個問題是如何引發的(也許是國際清潔工聯盟罷工),但大量的暗示指向不可控的氣候變化:地球成為一片荒漠。糧食種植成為滿足需求的首選方式?!皵道砘苯逃鋈皇?,“未來農民”成為一種熱門職業,唯一還可以種植的作物僅有玉米。觀眾也許有更身臨其境的體會:這就是只要有錢電影院就能源源不斷地供應的食物——爆米花。
影片中,我們的后代對地球環境惡化無能為力,只能選擇逃離。這也許并不現實,因為治療地球痼疾所需要的時間,比地球失去重力成為行星大小的黑洞所需要的時間短得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未來的生活會變得更加艱難。當今地球上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許多資源——我并不是指石油,而是固態的銅、鋅、鉑。在不到1 0 0年的時間里,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會大漲:小偷破門而入,偷的不是你家的大屏幕平板彩電,而是鑿開墻壁偷里面的銅質管件。
既然影片重筆描繪出地球環境的惡劣,我們的后代不得不飛離地球牢籠的做法也算合理,這當然不是這部影片出彩的科幻構思。影片的奇妙科幻構思在于他們“穿越”到了什么地方。
銀河系約有1萬億顆行星。根據樂觀的估計,其中至少有1 0 0億(或者1 0 0 0億)顆行星和地球大致類似。我覺得每一個行星都可以備選,這簡直太好了。但《星際穿越》的主角們不這樣認為。他們穿越了蟲洞,很快到達宇宙的另一端——或許是另外一個宇宙。我注意到,創造這條宇宙快捷通道的黑洞就在土星附近,從地球乘坐飛船只要幾年便可抵達。我還注意到,近1 0年來一直在土星周圍逗留的“卡西尼”號太空探測
器,卻耐人尋味地沒有觀測到這么引人注目的蟲洞。也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再次封鎖了消息,不想引起民眾的過激反應。
是否存在這樣一個小的蟲洞可被用來穿越宇宙(應該存在一個,因為符合太陽系的構成),目前尚無定論。既然加州理工的“蟲洞奇才”吉普·索恩也列席影片執行制片人,我也無須在此糾纏蟲洞的工作機制了,他若認可,我便不究。當然,蟲洞是關鍵,否則我們尋覓新家園的先驅不得不使用火箭,花費影片剩余的時間和此外的3 0億年,也只能勉強到達最近的星系吧。如果真是這樣,影片會變得索然無味,想必主人公們也活不了這么長久。
但是,觀眾心中仍然會有幾個疑問。如果真要更換家園,我們肯定想找一個至少和地球基本相似的行星。有些東西必不可少,比如大氣中的氧氣。覆蓋地球的氧氣是地球上的植物釋放出的,已經積累了幾十億年。如果我們抵達的行星有同樣的氧氣含量,就意味著那里也有生態系統,有生命形式。暫且不論人類是否應該把自己的生存模式強加于別人的世界(宇宙中也應該有“法典”吧?),如果此行星上有豐富的植物,很可能也生存著動物,它們也許會進行反擊。
不過,有個更為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通過跑到另一個星系解決地球難題如同美國人飛到加德滿都去采購食物,未免太舍近求遠了。我們不需要走那么遠。4 0年前,物理學家杰瑞·奧利爾和湯姆·奧本海默已經研究出了更為可行的辦法:創建人工棲息地,并把它們搬到環繞地球或者太陽的軌道上。不需要星系穿越,行星穿越足矣。
當地球的生存空間變小、問題太嚴重時,我們可以在地球周邊創建一些額外的生存空間。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我們現在就可以做,這并非難事。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會認為這是值得的。這樣做不是要放棄地球家園,而是設置防止其爆發的救生閥門。
《星際穿越》并不贊同這個主意。這部電影放眼整個宇宙,而不局限于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偠灾?,穿越蟲洞不是我們要做的——也許永遠不會做。地球周邊的空間,聽起來平淡無奇,卻是我們未來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