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家貧出孝子,國難多志士”。從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開始,華僑華人即奮起支援國內抗日斗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戰后70年來,海外華僑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如此,作為當年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華僑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豐功偉績,并不因歲月的流逝而遜色。
抗戰時期,中國在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約在800萬-85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約占海外華僑總數的9 5%以上。1931年到1945年,華僑華人支持中國抗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抗戰勝利的14年中,華僑捐款總額為國幣13億多元,戰時全世界有800多萬華僑,其中有400多萬人為祖(籍)國抗戰捐過款。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曾報告說,1939年全年戰費共花費18億元,而華僑義捐可當1/3。由于國民政府的封鎖,華僑的捐款很難到達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不過也有少數例外。華僑領袖陳嘉庚回國時,不顧國民黨阻撓訪問了延安,深深為當地的艱苦奮斗和廉潔作風所感動,他回到國統區和南洋到處宣傳,中國只有一個地方沒有貪污,那就是延安。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七·七”事變后,各華僑團體立即行動起來,互相聯絡,共商救國大計。僑領李俊成、葉玉堆等立即會見陳嘉庚,商請由陳嘉庚出面組織南洋華僑的抗日救亡工作。陳嘉庚毅然應允,并積極活動。經過串聯和協商,于“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的第二天,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成立了“馬來亞新加坡籌賑祖(籍)國傷兵大會委員會”(簡稱新加坡籌賑會),陳嘉庚任主席。接著,馬來亞地區12個區的華僑,經過聯絡協商,成立了“華僑籌賑會”。

在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1938年,菲律賓華僑援助前敵委員會和印尼僑領莊西言,先后致電陳嘉庚,建議在香港或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總機關,統一組織南洋各地華僑團體的籌賑工作,以更好地發揮華僑的整體力量。陳嘉庚十分贊同,在爭得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的支持下,于1938年10月10日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籍)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由陳嘉庚任主席。“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據國民政府統計,到19 40年底,南洋各地區的華僑抗日救亡團體已有436個。
1937年8月1日,在緬甸仰光成立了“緬甸華僑救災總會”,至9月,“救災總會”下建立了130多個分會。同時又成立了“緬甸華僑婦女救災總會”,并在各地成立了分會。除上述兩個“救災總會”是緬甸全國性的華僑籌賑組織外,在緬甸還有“華僑公債勸募委員會”、“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等抗日救亡團體。
歐洲華僑華人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展得較早。“七·七”事變前,英、法、德、荷、比、葡、瑞士等國都建立了以首都為中心的全國性的華僑抗日救亡組織。
1936年9月,在陶行知、錢俊瑞、陸璀等推動下,成立了“全歐華僑救國聯合會”。這個組織在全國抗戰開始后,繼續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旅居美洲的華僑華人在美國紐約成立了“紐約全僑救濟總委員會”。僑領司徒美堂還發起組織紐約市54個僑團,成立了“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簡稱“紐約籌餉總會”),作為統籌紐約地區籌賑工作的機構。在此期間,波士頓成立了“新英格蘭救援中國委員會”,舊金山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抗日救國總會”、“舊金山華僑拒日救國后援總會”等組織。在美洲的其他地區,如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巴拿馬、古巴、巴西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先后建立了華僑支援祖(籍)國抗日的團體。
全國抗戰開始后,海外華僑華人從經濟上支援祖(籍)國,采取多種形式把分散的財力物力集中起來,盡一切可能給祖(籍)國以援助,一直堅持到抗戰的最后勝利。
抗戰初期,各僑團組織和慈善機構多系采取臨時募捐的方式,籌集一筆又一筆捐款匯回祖(籍)國。后由于戰場的不斷擴大和戰時的延長,許多華僑團體和僑領認為抗日戰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經長期艱苦的奮斗不能取得最后勝利。于是,有些華僑團體逐步把臨時性的義捐擴展為長期性的義捐,即“常月捐”。
1937年10月,馬來亞檳榔嶼華僑籌賑會率先發布“常月捐”宣言。據統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海外華僑月捐達到1350萬元,其中南洋華僑月捐總數居世界各洲之首,平均達到734萬元。如果以個人平均每月捐款數比較,則美國華僑居冠。美國有華僑10.3萬人,每月捐款總數達58.3萬美元,平均每人每月捐款約為5.6美元。
除了“常月捐”以外,還有“特別捐”,“獻金”、“認購公債”等籌款方式。1939年至1940年,美洲華僑為增強祖(籍)國抗戰的空軍力量,開展航空救國特別捐活動,僅此一項就籌得美金630多萬元。1938年12月,武漢合唱團赴南洋為籌集抗戰資金義演,陳嘉庚等人積極組織和動員華僑購票,籌得國幣1150萬元。“獻金”則是在舉行節日、紀念日活動或個人祝壽、結婚等時,進行一次性捐款。1938年元旦,美國舊金山華僑華人在一天之內就募集3萬多美元。
愛國僑領陳嘉庚不僅為組織華僑籌賑祖(籍)國的機構做了大量工作,而且抗戰之初他率先認購救國公債10萬元,接著又在當地認捐“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至抗戰勝利。
1941年8月14日,印尼巴達維亞華僑慶祝祖(籍)國航空節,一天就募得獻金合國幣630余萬元。在國民政府發行的第一期5億元的救國公債中,華僑華人認購了2.5億元以上。從1937年至1942年,華僑華人認購的救國公債達11億元之巨。
僑匯和投資也是華僑華人在財力上支援祖(籍)國抗戰的重要手段之一。抗戰開始后,盡管國內戰事頻繁,形勢極不穩定,但僑匯和華僑華人回國投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仍逐年增加。據國民政府統計,抗戰開始后,1937年的僑匯為4.27億元(國幣,下同),19 38年為6.44億元,19 39年為12.7億元,1940年為13.2億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由于南洋和香港均被日軍占領,對中國的僑匯實行封鎖,因此南洋地區的僑匯驟減。但美洲的僑匯仍維持較高水平。每年達到7000至8000萬美元。抗戰爆發后,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投資也很踴躍,陳嘉庚、侯西反、郭兆麟等僑領,集資在重慶開辦中國藥產提煉有限股份公司,可以生產90多種成藥提供前線使用。僑商胡文虎以1000萬元投入云南礦物公司,大大促進了云南的礦物開發。爪哇華僑集資在四川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糖廠。馬來亞華僑華人向廣西運去新式機器,并投資1000萬元幫助改造和擴大廣西錫礦。
海外華僑華人的捐獻、購債、僑匯、投資,對祖(籍)國抗戰起著巨大的作用。據統計,1939年全國戰費(不含敵后戰場)為18億元,而當年華僑捐款及僑匯即達13億元。此外,華僑還捐贈了大量物資。據統計,在抗戰的前3年里,海外僑胞捐獻飛機217架,坦克23輛,救護車1000余輛,物資總數在3000批以上。
世界各地華僑華人在建立、健全各種抗日救亡組織、積極捐款捐物的過程中,還創辦了眾多的報紙、期刊,為祖(籍)國抗戰吶喊。這些刊物、報紙種類之多和發行量之大,在華僑華人社會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其中頗有影響的,在巴黎出版的有《全民月刊》、《聯合戰線》、《祖(籍)國抗戰情報》等;在英國出版的有《解放》、《民主陣線》等;在比利時出版的有《抗戰消息》;在蘇聯出版的有《工人之路》;在德國出版的有《抗聯會刊》、《反帝戰線》、《反帝斗爭》等;還有在紐約、舊金山、曼谷、新加坡等地出版的各類刊物。

眾多的華僑華人報紙、刊物,在抗戰爆發后都不斷地發表社論、專論和報道,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激勵人們支援中國抗戰。全歐僑聯出版的《祖(籍)國抗戰情報》,每天發行1000多份。菲律賓首府馬尼拉的4家華文報紙,每家每天至少出兩次刊登祖(籍)國抗日消息的專號,有的報紙以全部版面刊登抗日消息,還刻寫蠟紙印刷宣傳品散發。
在華僑華人報刊中,《南洋商報》有著廣泛的影響。該報為陳嘉庚1923年創辦,抗戰前就在華僑社會中頗有名聲。抗戰開始,《南洋商報》就以其固有的愛國傳統大量刊登抗戰的消息和評論,引導海外華僑的輿論。為把《南洋商報》辦成真正的宣傳抗日、激發華僑愛國主義思想的報紙,董事經理決定在國內物色編輯人才。經周恩來推薦,由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東方雜志》主編胡愈之于1940年2月出任編輯主任。胡愈之到任后,報紙從內容到版面大有改觀,從1941年元旦起,堅持每天有一篇社論,每周有一篇專論,并與香港國際新聞社保持不間斷的聯系,隨時轉發國內抗戰的最新消息。《南洋商報》還重點宣傳了不分黨派、不分老幼、不分智愚,以全國為重,以團結為重的思想,深得國內人民和海外僑胞的擁護,因而被公認為南洋華僑報群之首。
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也通過華僑華人在南洋辦了幾家刊物。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這些刊物和各地僑報均在共赴國難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期間,大批華僑華人熱血青年脫下西裝革履,回到祖(籍)國參戰。
1937年10月,莊西言、柯全壽、許啟興等人在印尼發起組織救護隊。當招募人員的消息在報上刊出后,在很短的時間里,報名者竟達400余人,大大超過預定人數。在泰國,當華僑得知祖(籍)國急需技術人員和汽車司機以后,立刻有300多人報名應召。在馬來亞新加坡,許多著名醫生放棄自己開辦的醫院、診所,率領醫務人員回國參加救護隊。在菲律賓,華僑們踴躍集資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先后組織了4批戰地服務隊回國。華僑組織的回國服務團體,在祖(籍)國抗戰的各個戰場上吃苦耐勞,救死扶傷。
廣東是華僑大省,回國參加抗戰的粵籍華僑華人就有4萬多人,例如廣東空軍從隊長到飛行員幾乎全是華僑。當時僅從美國回國的華僑飛行員就有200人左右,美國陳納德率領的飛虎隊中也有不少隊員是華僑。在中國的主要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上,有3000多名“南僑機工”。這些來自南洋的華僑司機、修理人員和護路技術員冒著被敵機炸死炸傷的危險,工作在條件艱苦的這條公路上,保證了滇緬公路的暢通,共有1000多歸國華僑在滇緬公路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爪哇華僑救護隊和吧城華僑救護隊,成立于1937年10月,是回國較早的華僑救護隊之一。爪哇華僑救護隊在祖(籍)國缺醫少藥的關鍵時刻,攜帶了大量戰場上急需的金雞納霜等藥品回到祖(籍)國,并奔赴各個戰場救治傷員,被前線傷病員稱為及時雨救護隊。吧城救護隊隨隊帶回9輛救護車和大批藥品,于1938年6月到達武漢,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場救護工作;后又轉戰于長沙、桂林等地,在長沙會戰中救治了大量傷員。
在海外的華僑華人為幫助國內抗戰,還展開對日不合作運動。馬來西亞是日本苦心經營數十年的鋼鐵工業原料產地,抗戰爆發后,在這些廠礦做工的華工寧愿受失業之苦,發起了罷職離礦的斗爭,使日營鐵礦和鋼鐵行業陷于癱瘓。美國華僑發動了“糾察運鐵資敵運動”,勸告僑胞及美國人士勿向日本運送鋼鐵、五金等物資。華僑團體聯合當地友人組成數千人的糾察隊,在碼頭日夜巡查,阻止了廢鐵裝運日本。
這些參加抗戰的華僑華人,是抗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不僅壯大了祖(籍)國的抗戰力量,還鼓舞了國內軍民的斗志,為抗戰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