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32歲的藏族姑娘扎西巴宗,像很多西藏年輕人一樣,喜歡在時下流行的“朋友圈”里發布自己的生活趣聞。最近她迷上了攝影,攝影的對象,就是自己三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
扎西一家有16位成員,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住在拉薩。兄弟姐妹6人成家后沒有分家。因為在他們看來能和家人天天見面,一起吃飯,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逢節假日,全家人還會帶上美味的食物找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過林卡,溫馨和睦的氛圍自不必說。
和諧家庭的締造者是扎西的父母。扎西的老家在昌都的一個小村莊,在扎西大哥阿郎的記憶中,幼時家里的經濟條件比較艱苦:“那時田里主要種植青稞和洋芋,只能勉強維持自家的生活。所以父親才動了外出做生意的念頭。”

那是20世紀80年代,恰逢國家頒布了分田到戶的土地政策,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遍雪域高原。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父親開始經營各種生意,蟲草、天珠、木材經過父親的辛勤努力,扎西一家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每餐不但有糌粑、酥油,還吃上了大米、白面。過藏歷年的時候,孩子們還欣喜地穿上了皮鞋。扎西一家成了村里的富裕戶。
如今,扎西的父親已經74歲高齡,早已歸隱家中頤養天年,但年輕時走南闖北的經歷使老人依然富有遠見與膽識。他的智慧不僅是讓家庭富有,還體現在對子女的教育上。
藏區的教育起步較晚,扎西的哥哥、姐姐到了上學的年齡,昌都還沒有一所學校,于是父母就把孩子送到了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里讀私塾,通過佛經學習藏文的聽說讀寫。到扎西與弟弟、妹妹上學的年紀,西藏已經有了學校,父親特意將他們從昌都帶到拉薩,以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孩子們沒有辜負父母的期盼。如今,扎西和弟弟已成為光榮的人民警察,最小的妹妹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語言大學日語專業,而哥哥和兩位姐姐也都跟隨父親做了生意。“從國家層面講,違法的生意肯定不能做;從民族層面講,違背民族信仰的生意不能做;從自身層面講,殺生、傷害別人利益的生意不能做。”阿郎將父親的教導熟記于心。在他看來,父親傳授的不僅是經商的道理,更是做人的原則。
父母凝聚著這個大家族的興旺和睦,生活積淀的智慧讓他們更加懂得家庭團結的重要。白天,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晚上紛紛回到和睦溫馨的大家庭,即使今年已經45歲的大哥阿郎也不例外—每天保證晚上10點以前回家,以免父母擔心。“兄弟姐妹們除了外出辦事,很少不在家中吃飯。如果我回去的晚了,哥哥也會不停的打電話問我在哪里。”扎西說。這樣的家族傳統,在城市里已經很少見了。
扎西的大哥阿郎,18、9歲起就跟隨父親走南闖北,20世紀90年代開始獨立做生意。隨著西藏人消費方式的不斷轉變,阿郎也在不斷調整著自己的經營方式。
早在20世紀90年代,扎西家便在林芝尼洋河畔買下了一塊土地,蓋起了一家小型招待所,接待來往客人。隨著西藏旅游產業迅速發展,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稱的林芝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游客。2012年,阿郎決定將招待所升級改造。經過兩年多時間重建,昔日的招待所已經華麗轉型為一家有著90多間客房、30多位工作人員,并配備了餐廳、茶樓的高標準酒店。
阿郎對酒店傾注了大量心血,單是裝修風格就讓他糾結了很久:如果完全選用現代風格,酒店會顯得缺乏民族特色;但純藏式的裝修大都采用純木質結構,不僅不耐用,還會讓顧客感覺不方便。為此,阿郎帶著弟弟四處取經,最終定下了現代與藏式相結合的裝修風格。
關于酒店的起名,阿郎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全家都希望酒店的名字既能讓人記憶深刻,又有吉祥的寓意,然而想了很久也沒有結果。恰在這時,阿郎從拉薩回到林芝途中偶遇路邊販賣石頭的商販,一塊海螺形狀的石頭讓阿郎有了靈感,他毫不猶豫的將這塊石頭買回家。白海螺是藏傳佛教吉祥八寶之一,因佛祖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所以法會的時候常吹響海螺。經過商量,全家人全票通過將“海螺”作為酒店的名字,寓意酒店能像海螺一樣名揚四方,廣為人知;同時白海螺還代表心靈純潔,希望酒店的服務也能讓客人們心情愉悅。
如今海螺酒店已營業近一年,雖然主要依靠大哥阿郎經營,但全家都在努力。“我和弟弟一到假期就會到家里幫忙,現在妹妹畢業后也在一邊找工作,一邊忙家里的生意。我們都很少有自己的休息日。”扎西笑著說。
林芝是熱門的旅游城市,旅游業競爭激烈,再加上經營時間不長和宣傳推廣較少等原因,海螺酒店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大哥阿郎仍舊樂觀:“我堅信,林芝的游客會越來越多,市場空間會更大。”
“走出西藏、進軍內地”是大哥阿郎對未來的規劃。他看好內地廣闊的市場前景,希望將具有藏族特色的民族酒店開在全國各地,而他“投資”的第一步,像父輩一樣,是子女的教育。
貢桑是阿郎的長子,從小學習成績優秀,初中考到上海內地班,高中又考到浙江內地班學習。現在,他是北京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大一學生。
“初中第一年上預科班的時候特別想家,不過慢慢適應之后,覺得在外地求學也有好處,特別是上大學之后,接觸的人和環境對于我來說都是一種鍛煉。西藏是家鄉,讓人眷戀;內地有很多新奇的東西,讓我開闊了眼界。”貢桑說。
提及畢業之后是否回到西藏,貢桑的回答是肯定的。作為家族第三代中年齡最大的一個,這個90后的小伙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想與擔當。“家里的事業我肯定要幫忙,只不過希望在忙這些之余,還能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學的是環境工程專業,希望能用學習到的知識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郎繼承了父輩對子女教育的方式,同時也認真尊重子女的意愿。對于兒子的成熟懂事,阿郎很是驕傲:“在海螺酒店裝修時,我因為觀念差別和語言不通,與施工方發生了沖突,是我的兒子阻止了我,他說我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時候我就覺得,我的兒子已經長大了。”從父親手中接過家庭重擔的阿郎開始有了新的期盼,貢桑的成長是未來的希望。
“傳承”一詞古來有之,扎西一家的生活軌跡鐫刻著時代的烙印,也是藏民族文化傳統生生不息的最好詮釋,是眾多平凡而幸福的藏族家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