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目前臺灣社會上下激情于推舉,都在關注“大選”,關注誰勝誰負的結果,關注誰會入主“總統府”,卻很少體察臺灣社會經濟發展之困境。然而,選民一方面熱衷政治,埋怨現狀,卻很少對臺灣社會政治現狀之根源有清晰認知。
臺灣在面臨經濟民生方面“五缺”(缺電、缺水、缺地、缺人、缺才)的同時,也面臨理性學者提出的“五失”問題。最近臺灣學者高希均用“五失”來形容臺灣社會政治經濟之現狀,即“當局失能”、“國會失職”、“媒體失信”、“企業失責”、“經濟失調”。臺灣“五失”之提出,可謂一針見血,直指當下“臺灣病”的問題之焦點。
“當局失能”是當下臺灣民主政治的真實寫照。臺灣當局決策困難,政策制定后執行困難,即決策難、執行難。在所謂的多元社會與二元政治布局下,臺灣當局很難有效施政,當局無法得到社會各界共識,無從決策。當局每項事先假想的美好決策,在各方壓力、反對下妥協、修正、變種,無法達到預期目的。每一屆選出的執政當局,都是在各種罵聲與反對聲中度過與下臺。在地方執政普遍“綠化”后,代表藍營執政的馬當局政策更難以貫徹執行,如課綱微調方案,民進黨執政的13個縣市聯合起來拒絕執行,更是“當局失能”的另一集中體現。特別是在所謂“責任政治”之下,產生任何大大小小的事件,當局官員就得負責,就得辭職下臺,導致沒有一個穩定的施政班子。“當局失能”之后,當局難以有效運作,臺灣如何能夠前進與發展?可以說,在當下臺灣所謂的民主政治下,“當局”幾乎完全失去了應有的職能。
“國會失職”更直指臺灣政治發展之謊謬。臺灣“立法院”成為藍綠惡斗的競技場,更是綠營以暴力、不法手段干擾議會運作的制度平臺,國民黨“立法委員”占絕對上風的“立法院”無法有效、公正、客觀地審議法案,并且政治態度成為審議法案的依歸,很多法案無法順利審議,法案堆積如山,常常又在最后時刻連夜突擊審查,草率從事。這不僅是“立法院”的失職,更是嚴重“失德”,是臺灣政治亂象的根源之一。同時,臺灣“立法院”在藍綠共犯布局下不斷侵蝕行政權,造成行政與立法制度的雜亂,成為阻撓臺灣政治運作與經濟發展的制度黑手。
“媒體失信”是臺灣另一政治奇跡。臺灣媒體尤其是政論節目以及那些依賴“告示”營生的名嘴們,早已失去客觀公正報道與評論的媒體精神,完全以意識形態為主,以“打馬”為己任,制造假話、抵牾、對立,唯恐天下不亂,成為臺灣社會政治的最大亂源之一,完全失去了社會的信任,讓很多公眾厭惡日益惡質化的臺灣媒體。
“經濟失調”是當下臺灣經濟走向式微的另一典型寫照。臺灣公眾不滿經濟現狀,不滿意工資停滯,卻反對各種投資建設,認為石化等傳統產業有污染、高科技產業有電子等污染、核能有核安危險而反對投資,大陸資本有所謂“國安問題”而反對投資。因此臺灣投資嚴重不足,無法拉動經濟發展與增加。20多年來臺灣幾乎沒有一項重化工業項目的建設,偶爾的重大項目不是趕走海外(“國光石化”項目)就是關停(“核四”),經濟建設的后勁嚴重不足,這是臺灣經濟發展失衡與失調的最大問題。同時,當下臺灣產業高度集中于資通迅產業,民間投資的80%集中在集成電路與光電產業等少數高科技產業,造成產業過于集中與單一,一旦這一產業的外部情況受到影響,整個經濟就會立即受到沖擊,當下臺灣經濟增加持續下調就是顯著例證。
“企業失責”則是臺灣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另一怪象。臺灣企業本來是依法經營,信譽良好。然而,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許多行業與企業競爭力下降,為了生存與發展,企業就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于是才會在近年來爆發一個又一個的知名或不知名企業的“食安事件”風暴,無不是以次充好,以人工冒充天然,以劣質油充當優質油。短短數年之間,臺灣“食安美譽”轟然倒坍。這些失責、失德企業不良事件的接連爆發,影響到其他企業,紛紛背上失責的罪名。同時,企業在生存壓力增大與競爭力下降之下,不愿給員工漲工資,結果臺灣出現長達近20年左右的工資停滯現象,形成惡性循環,這是企業失責的又一表現。
對于出現的“五缺”與“五失”現象,臺灣社會的關注度遠遠不夠,無法與激情的選舉關注度相提并論,這豈不是臺灣社會另一“缺失”現象。如果只關注選舉,而不關注“五缺”與“五失”問題,選后的臺灣還是一樣繼續向下沉淪,可能步入更為嚴重的死循環或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