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不久前,一條重口味的“曠世奇聞”傳遍了中國的各大社交網站:美國有一家特殊的“便便銀行”公開招募志愿者,每周捐獻5次糞便即可獲得250美元的報酬,這樣按一年算下來足足有1.3萬美元!圍觀群眾紛紛表示驚訝、惡心、艷羨、嘲笑,甚至有人激動地表示:“沒想到我每年沖走了8萬多塊錢!”也有人質疑,坐坐馬桶就來錢,哪有這么容易的事!
捐血、捐精、捐卵,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算是平常的事,畢竟那些都是可以稱為“精華”的東西,可是捐便便確實是頭一次聽說。這人人都生產,又人人都厭惡的排泄物,怎么會成了“搶手貨”?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在大洋彼岸,引發輿論熱議的OpenBiome安靜地坐落在馬薩諸塞州的梅德福市,緊鄰著名的塔夫斯大學。這家全美唯一的獨立非營利性“便便銀行”由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創立,自2012年起至今,已向全美185家醫院提供過超過2000份糞便樣本,治愈了不少病人。
沒想到吧,便便也是能治病的。換個高大上一點的說法,這叫做“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將健康人糞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病者的腸道內,來重建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落。
我們都知道,為讓人體的消化系統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腸道需要天然的菌群平衡。據估計,人體腸道菌群可包括500-1000種細菌,統稱為腸道菌群,總重量大約有1.5公斤。平衡的、狀態良好的腸道菌群可以幫助人體消化食物,維持代謝穩定,有益菌還可以產生消炎、鎮痛、抗氧化的物質,合成維生素、氨基酸、丁酸鹽等營養成分,對人體大有裨益。
惡劣的外部環境、不合理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精神壓力過大、濫用抗生素、創傷感染等因素都有可能破壞腸道菌群結構。尤其是某些有害菌,一旦占了上風,想把它們趕走就難了。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就是這樣一種非常頑強的細菌,連醫用酒精都殺不死它。每年全球約有50萬人被感染,患者出現長期反復、難以治愈的腹瀉,嚴重情況下會引發腸炎、腹腔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抗生素曾經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近年來,艱難梭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對于藥物治療難以奏效的艱難梭菌感染患者而言,移植健康人糞便中的腸道菌群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前文提到的“捐便致富”似乎極其輕松,而事實上,想要成為一名捐獻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為確保糞便質量合格,捐獻者必須首先填寫由120個問題組成的調查問卷,交代自己的既往病史、旅行經歷以及近期使用抗生素情況。接下來還要進行糞便檢查,確保腸道菌群健康、不含高危病原體。然后,還要抽取血樣,進行甲乙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傳染病檢查。
“便便銀行”的創始人曾開玩笑說:“要成為捐獻者,比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還難。”過去2年約有1000人登記表達捐贈意愿,但只有約4%的人通過了體檢和糞便測試。合格后,捐獻者需要每周至少捐4次,每份樣本可換得40美元報酬。如果捐獻者愿意1周來5天,還會得到額外的50美元全勤獎金。1周賺250美元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這些便便被離心、過濾、濃縮,重新溶解在含有10%甘油的保護溶液中,然后分裝進玻璃瓶,在零下80度的冷庫中,保質期可長達6個月。期間,需通過進一步的測試和匹配,如果結果良好,它們才會被裝進放滿干冰的盒子里,運到全國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便便移植”這種方法已經出現了很多年,現代醫學中首次正式提出“糞便微生物群移植”的概念是1958年,經典的移植方法是通過口鼻或肛門插管,將新鮮糞便送達腸道。這個實施過程對患者實在太不友好了,因此多年來一直廣受爭議。
最近的一項研究進展也使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者開發出了每粒0.65毫升、可以口服的“便便”藥丸。
研究者發現,口服大便藥丸緩解感染癥狀的效果十分喜人。共有20名平均年齡在11歲到89歲、具有復發性感染癥狀且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治療的艱難梭菌感染者作為志愿者參與了這項研究。這些患者被要求在服用“藥丸”前的48小時內停止服用其他抗生素。研究者給每位患者分發了15粒膠囊,讓他們在接下來的2天內按時服用。定期復查時發現:20名患者中的18名,在服用藥丸后的8周內沒有再出現明顯的腹瀉癥狀。
那么便便究竟怎么治病呢?研究表明,如果你將一個健康人的糞便移植到一個病人的腸道中,健康便便中的有益菌會很快繁殖出益生菌群,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使致病菌無法與之抗衡。最快只要一兩天,那些得病好幾個月的病人就感覺好多了。
“便便藥丸”的制造過程雖然“細思極恐”,但立竿見影的效果使更多患者獲益,我們也不得不肯定它的醫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