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四川、重慶兩地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媒介接觸類型呈現多元化的狀況,接觸媒介的目的以休閑娛樂和學習工作為主。然而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和互動創造能力還亟待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實證研究
一、研究緣起
新媒體的普及引發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而人們對信息的解讀和對現實的理解,無一不受到大眾傳媒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媒介、選擇媒介,不斷增強自身對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和批判能力,越來越成為現代公民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他們對于新事物、新現象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對各種新媒體的接觸和使用也最頻繁。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成為當今社會日益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
媒介素養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發表了《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首次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①。
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給媒介素養下的定義為“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②。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媒介素養理念在許多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接受。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關于媒介素養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能夠針對現實情況提出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還相對缺乏。而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起步較晚,關于其媒介素養的研究也相對滯后。基于此,本文選擇四川和重慶地區的大學生為例,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基本情況進行實證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了川渝兩地共8所大學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抽樣法在兩地各隨機抽取了一所本一類、本二類、本三類和專科類院校,于2014年3月由經過嚴格培訓的訪問員在每所學校發放問卷并現場回收。四川地區共發放問卷480份,回收剔除廢卷后得到有效問卷406份;重慶地區共發放問卷480份,經整理得到有效問卷401份,兩次發放共得到有效問卷807份,問卷總體有效回收率約為84.1%。
三、研究發現
1、調查對象的人口分布情況
在調查對象的基本分布方面,女生(56.8%)略多于男生(43.2%);在專業分布上非新聞與傳播學類的學生(96.7%)遠遠大于新聞與傳播類學生(3.3%);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5%、20%、27%、28%。
2、調查對象的媒介接觸情況
在本次調查的大學生中,93.3%的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94.3%的學生擁有智能手機,28.3%的學生有平板電腦,41.7%的學生擁有mp3、mp4等播放設備,而23.4%的學生擁有電子書的閱讀設備。
調查顯示,每天上網1小時以內的學生僅有8.7%,上網1至2小時的學生占到了29.5%,而多達37.3%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為2至4小時,還有24.5%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4小時以上。在上網的動機方面,休閑娛樂成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所占比例為87.0%;第二大上網動機為學習工作,所占比例為79.7%;73.7%的學生上網主要目的是為了人際社交;64.8%的學生上網主要是為了獲取各種資訊;此外,還有48.3%的學生主要把時間用在了網絡購物上。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和各種App的盛行,人們對手機也越來越依賴。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年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對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本研究對大學生的手機依賴情況也進行了簡單調查。統計發現,22.6%的大學生對手機產生了非常強烈的依賴,并且認為不隨身攜帶手機就會感到焦慮;58.4%的學生對手機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賴;而表示不依賴手機的大學生僅占19.0%。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川渝兩地大學生在手機依賴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621,p=0.105)。
3、調查對象的媒介評判能力
在“是否同意對新媒介上的信息進行選擇辨析”這一問題上,45.2%的大學生選擇了非常同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49.7%的同學認為會不自覺地沉浸其中而不加選擇。經統計檢驗發現,川渝兩地大學生在這一問題的看法上不存在顯著差異(t=1.565,p=0.118)。
當問及大學生對網絡信息持什么態度時,在李克特五點量表中選擇“非常相信”和“比較相信”的占到了31.7%,選擇“一般相信”的為57.4%,而選擇“不太相信”和“非常不相信”的人數僅為10.9%。在這個問題上,川渝兩地大學生的態度存在顯著差異(t=-7.522,p=0.000),四川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質疑能力(M=2.96,SD= 0.633)略高于重慶的大學生(M=2.55,SD= 0.885)。
當對網絡信息產生懷疑態度時,39.4%的大學生選擇上網搜索查證,16.1%的學生選擇在傳統媒體上查尋相關信息,26.6%的學生選擇與朋友討論的人際傳播方式對信息進行驗證。值得注意的是,還有22.3%的學生直接選擇了“置之不理”。
4、調查對象的信息參與創造能力
在網絡上發表觀點看法的頻率這一問題上,3.7%的學生選擇了“非常頻繁”,13.1%的學生選擇了“比較頻繁”,33.2%的學生選擇“一般”,而多達43%的學生選擇了“不太頻繁”,還有7%的學生表示“非常不頻繁”。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學生很少在網絡上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經統計檢驗發現,川渝大學生在這一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t=-5.065,p=0.000)。其中四川的大學生在網上發表意見的頻繁(M= 3.52,SD=0.800)略高于重慶的大學生(M= 3.20,SD=1.012)。
當問及大學生通常愿意以何種方式參與新聞事件的討論時,49.1%的學生選擇轉載微博、朋友圈或帖子等,31.4%的大學生選擇在網頁新聞后面的留言欄里直接評論,20.9%的學生表示愿意自己在微博、微信和論壇上發表原創的內容,21.5%的學生選擇參與新聞事件或人物的網絡投票,還有39.1%的學生表示不會主動參與任何形式的發言和討論。
當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39.5%的學生表示會積極利用互聯網解決困難,44.5%的大學生表示有時會利用網絡解決問題,13.8%的學生則較少利用網絡解決問題,而還有2.2%的大學生從未使用過網絡來幫忙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經過統計檢驗發現,川渝兩地大學生在該問題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307,p= 0.001)。其中重慶的大學生在利用網絡解決顯示問題方面的能力(M=1.88,SD= 0.761)略強于四川的大學生(M=1.70,SD= 0.749)。
四、結論與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對川渝兩地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發現,川渝兩地大學生對作為主要信息源的手機、電腦都有一定接觸,表明當代大學生對媒介的使用呈現出一種多渠道、立體式的狀態。
川渝兩地大學生的網絡接觸動機是多元的,既注重休閑娛樂的功能,也有著工作學習的一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大學生對網絡的接觸較為頻繁,但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對網絡的接觸更偏重于學習之外的娛樂、聊天、網購等動機,這種頻繁的觸網不利于其在校很好地學習。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監護人要及時認識到這一現狀,通過可行的措施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習生活服務。
調查發現,川渝兩地大多數學生對手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社交媒體的興起讓人們在碎片化的信息傳遞和自由分享中獲得豐富的媒介體驗,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利用媒介資源實現自我目標的可能,但受眾在頻繁接觸手機等新媒體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對其的依賴。而這種依賴不僅表現在盲目的信息消費,淺層次的信息發布,還表現為過度的媒介使用與沉溺。因此,分析這種媒介依賴現象所反映的媒介素養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依然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研究發現,川渝兩地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分析和評估能力還有待提高。少數學生無法有效鑒別信息的價值,缺乏對媒介信息的獨立思考意識和質疑精神,也缺乏對媒介信息的驗證檢索能力。當前,新興媒體在為我們最快捷便利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也不免夾雜了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下,作為新媒體積極使用者的青年學生需要具備敏銳的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對海量信息進行去偽存真,不斷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識和信息辨析能力。
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即時性、互動性等特征降低了信息生產的門檻,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傳播信息的熱情。許多網民開始利用新媒體的即時交互特征參與媒介互動。然而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熱忱雖高,但其反饋和互動參與的能力依然有限。按照媒介民主參與理論的觀點,任何公民都有知悉權、傳播權和媒介接近和使用權利。因此,大學生作為具有創新活力的群體,更應該積極參與到媒介產品的制作和傳播中來,利用新媒體來提升自己的信息創造能力,積極傳播健康向上的媒介產品。本次調查還發現,川渝學生利用媒介為自己服務的能力還不算高,僅僅停留在使用媒介層面,缺乏積極地探索學習和主動的傳播實踐,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和媒介提供的信息有效結合起來。
本研究通過對川渝兩地大學生的抽樣調查,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的基本概況,并為相關的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文為四川省重點研究基地社會輿情與信息傳播研究中心課題(項目號sx1401)“四川省域居民媒介素養調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宋小衛,《學會解讀大眾傳播——國外媒介素養教育概述》[J].《當代傳播》,2000(2):61-63
②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1):6-118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