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這個部隊改編為第三十九軍一一五師后,入關參加平津戰役,主攻天津。1949年1月14日,天津戰役的總攻開始了。
天津戰役總攻前夜,三四三團四連突擊班11名戰士在戰壕里定下了一個生死約定,如果戰斗結束后,大家都幸存下來,就一起到城里的小酒館喝上一頓,好好慶祝一下。但是,如果有人犧牲了,活著的人每年都要到這里來祭奠死去的戰友!
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突擊班的戰士們率先沖出戰壕,他們要登上城頭!可他們登上城頭之時,11個人只剩下3個。到戰斗結束時,只有副班長劉巖一個人活了下來,回到不久前大家一起約定的那個戰壕。
劉巖后來轉業回到了地方,在武漢市的碼頭上做一名普通的調度員,生活十分拮據。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當年和戰友們的那個約定,每年都自費到天津,祭掃他的戰友。年復一年,老人從不間斷,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直到199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50周年的那一天,老人祭掃完他的戰友后,倒在了回程的途中。
也許,是命運之神早已做好了安排,老人去世的那一天,正好是50年前戰友們犧牲的那一天,老人的事跡是被天津市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發現后,才為世人所知,被人們稱為“三十九軍版的集結號”。
曾有記者采訪老人:老英雄,憑你的卓越戰功,完全可以申請到更高的待遇,為什么只為恪守一個諾言而甘心清貧呢?老人只有一句話:代表榮譽的鮮花和掌聲應該屬于烈士,默默無聞的奉獻,才是真正的軍人!
為紀念劉巖老人的感人壯舉,天津烈士陵園也破例將他葬入了園陵中。如今,每年的1月14日,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都會按照劉巖在世時的樣子,給劉巖和他的十位戰友繼續掃墓,劉巖與他的戰友終于永遠團聚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