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后,1945年11月,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奉命北撤至江蘇東臺縣,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老虎團”改為華中野戰軍第六縱十六旅四十八團。
1946年七八月間,四十八團隨師、旅參加蘇中戰役。首戰泰興,四十八團主攻南門,一連在20分鐘內強渡護城河,攀登城垣,突破敵城防,為后續部隊入城參戰打開了突破口。戰后,上級授予該連“泰興登城英雄連”的光榮稱號。第一營機槍連副排長胡忠林,在距敵50米處,以猛烈的火力掩護一連突擊,并跟隨突擊組登城,擊退敵人多次反撲,對鞏固突破口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戰后被上級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整個戰斗,全殲敵整編第八十三師第十九旅第五十七團和配屬的一個山炮連,取得蘇中戰役的開門紅。
在分界戰斗中,“老虎團”迅速突破了敵人防御,15分鐘左右即攻占了敵核心陣地,敵山炮營原地未動即被我俘獲。經過不到一小時的戰斗,協同兄弟部隊殲敵第九十九旅4000余人。9月16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關于“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黨內指示中,把七戰七捷中的這一次戰斗作為典型戰例之一予以表揚。
1946年10月,“老虎團”參加漣水保衛戰,給進犯的敵整編第七十四師以重大殺傷。12月,參加第二次漣水保衛戰。
1947年2月,“老虎團”參加萊蕪戰役,主攻口鎮,13日該團奉命晝夜兼程,強行軍400多華里,插敵后背,斷敵退路,強攻吐絲口鎮(簡稱“口鎮”)。口鎮是敵人進出魯中的咽喉和重要補給基地,在此屯有近百噸彈藥和數十萬斤糧食,配有重兵把守,構筑了堅固工事。“老虎團”于20日晚對口鎮之敵發起攻擊,五連偷襲成功,突入圍城,打開了突破口,全團迅速跟進,擴大戰果,控制了口鎮大半街區。
但由于我十八師攻擊受阻,加之敵炮兵和航空兵瘋狂襲擊和轟炸,戰斗異常激烈,師長及“老虎團”團長、參謀長均負重傷,政委犧牲,敵我成對峙狀態。21日,敵李仙洲集團五個師放棄萊蕪向口鎮方向突圍逃竄,縱隊主力撤出戰斗,于口鎮以南地域設伏,“老虎團”及四十六團在兵力不足,傷亡巨大的情況下,英勇頑強,與敵激戰至23日上午8時,勝利攻占口鎮。同時,我華野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勢,在口鎮以南全殲敵7個師56000余人,俘敵中將副司令李仙洲以下4萬余人,歷時三晝夜的萊蕪戰役勝利結束。
此后,“老虎團”參加了南麻、臨朐、沙土集、豫東、淮海等戰役,在歷次戰役戰斗中勇挑重擔,承擔最艱巨的任務,在關鍵時刻,關鍵環節上,充分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9年2月,“老虎團”改編為二十四軍七十師二一〇團,集結于安徽巢湖、白湖地區,進行水上練兵,準備渡江。4月20日晚,渡江戰役總前委命令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軍為第一梯隊先期渡江,“老虎團”為師右翼突擊團,當面是敵兩個師的兵力。“老虎團”主要任務是強渡長江,攻占銅陵,進占大通。21時15分,“老虎團”突擊隊三營和一營二連在炮火的掩護下,冒著槍林彈雨,奮力沖擊,九連三班于21時35分第一個登上聞新洲,占領了灘頭陣地,隨之我突擊隊迅速擴大突破口,直插縱深。
“老虎團”第二梯隊一、二營登陸后,兵分兩路迂回攻擊,殲敵一個營,俘敵百余人。聞新洲攻克后,“老虎團”繼續強渡夾江,21日4時,“老虎團”勝利登上長江南岸,全殲守敵。隨后,解放了江南重鎮——銅陵。
至此,“老虎團”僅用八個小時第一個突破了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勝利完成了渡江任務,九連三班被二十四軍授予“渡江第一船”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