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香港回歸祖國,櫛風沐雨18年了,若以人比喻,18歲是成年禮。作為慶回歸活動的一個項目,7月4日駐港部隊在青山訓練場舉行“香江衛士”陸空軍演,歷時40分鐘的軍演,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實彈演練,直升機、裝甲車等施展協同攻擊及滲透圍殲戰術。令人奇怪的是,是日有立法會議員、政黨黨鞭,竟說看到如此炮聲硝煙,深感威懾、內心不安、讓人恐懼,一支保衛民眾而抗御外敵的軍隊強大,怎么會令自己人頓生恐懼、不安而自感威嚇?除非他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激進港獨者才會想到軍隊會不會對付自己,其實,殺豬哪需宰牛刀?
1個月前,百名駐港解放軍要參觀香港中文大學,與師生交流聯誼,參與講座,舉辦球類聯誼賽,并與校長共膳,活動前遭遇學生會和一些校友強烈反對。他們擬定屆時舉橫額抗議,批評校方“向中共政權獻媚”,要“捍衛院校自治”,校方竟然臨時取消活動。近年,香港人就是如此,什么都高度政治化。向來政治冷感的香港人,忽然熱血,不尋常的執著,不妥協的姿態,于是內心滄桑,于是怨氣沖天,難怪“抗議之都”的香港人總是不快樂。
6月下旬,由美國蓋洛普顧問公司同健康機構Healthways合作的2014年全球幸福指數顯示,在145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僅排名120,與新加坡、臺灣相比,相差一大截。這一指數以生活目標、社會、經濟、小區歸屬感、健康5項領域,調查各地民眾的幸福感覺。結果,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排名第一,連續兩年奪“最幸福國家”稱號。香港人在5個項目的排名,分別是140、134、23、108、140,唯獨經濟那項指標較為名列前茅,其余都是排名末端。
兩個月前,聯合國公布多名著名經濟學家的《世界快樂報告2015》,在全球158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快樂分數排在第72位,較兩年前的上一次跌了8位,遠遠落后于諸多發達經濟體,瑞士排名第一。報告用6個因素,包括人均GDP、社會支持、健康期望壽命、社會慷慨程度、生活自由程度、政府或企業的廉潔程度,解釋大約3/4的全球快樂差異。
類似這類快樂、幸福的指數,經常顯示香港人并不“如意”。競爭是“不幸福”之源。香港禁賭,卻是個賭性頗重的都市,什么事都用輸贏定論。爭取普選和政改更是一場大決戰,不是你輸就是我贏。不讓步,不妥協,結果全城皆輸,沒有人快樂。朋友、文化人林沛理認為,香港人不快樂,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選擇,而是因為他們有太多選擇。面對中央的普選政改方案,是孤注一擲,為全贏而不怕全輸地否決方案,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認定在目前情況下這一“夠好”的、“比以往要好的”方案。得不到最好而誓不罷休的注定會失望,失望者何談快樂;愿意退而求其次的知足者,才會自感長樂。
有學者說得對,應該將幸福、快樂等主觀福祉,納入改善政府政策的參考指標,政策好不好,不應只反映在能為香港帶來多少財富,而更注重能否改善民眾身心健康,并確保此種改善獲得民眾的有效感知和認同。政改方案遭泛民主派議員否決后,特區政府撇開政改話題,轉打民生牌,推出系列惠民措施,提高市民幸福和快樂指數,如此“反守為攻”,一步步落實民生欲望,一旦遭泛民主派議員阻擾,特區政府卻能獲得民意。
或許有人會說,政府集中發展經濟民生而回避政制發展,經濟民生最終基于民主政制,達至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思想表達上的自由開放、以及整體方向的自主。這都不錯,沒有人否認,重要的是要一步步來,對那些尚不是最好的便一腳踹開,永遠處于執著狀態,那就很難感受快樂了。當然,那些站在駐港部隊對立面,對軍演深感不安、恐懼的,就更難感受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