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張靚穎出大招。
7月4日晚,張靚穎長沙演唱會上,唱至《終于等到你》時,張靚穎突然對臺下某人說:“從18歲到30歲,有一個人一直陪著她一直保護她!我不想一個人了,你愿意娶我就上臺來!”
張靚穎所屬公司少城時代CEO馮軻應聲拍馬趕到,兩人在臺上相擁熱吻,戀情大公開。兩人相識12年,終成正果,可喜可賀!有人說有點逼婚的意思,凌晨,馮柯微博表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并表示會有特別的求婚式!
馮軻是誰?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的他現年45歲,北京少城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公司總經紀人,前海豚工作室的負責人。旗下藝人包括張靚穎、陶晶瑩、楊冪、王錚亮、梁博、潘辰、劉美麟等炙手可熱的明星,但為人比較低調。
他是張靚穎出道時的經紀人,張靚穎成名之前,在成都音樂房子做歌手。2004年4月,張靚穎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常來酒吧的馮軻。2014年9月,有媒體爆出,馮軻系張靚穎男友。他曾有一段婚姻,2005年離婚,前妻帶著小孩早已移居海外。
2009年的時候,張靚穎和華誼音樂的合約期滿了。“我不想老是和人家談合約,我覺得這是一件浪費時間又傷感情的事情,我想把這個問題永久性解決。”張靚穎說。
她投了錢在“少城時代”,算股東,半個老板,但不管事,張靚穎感嘆說自己沒有一點商業細胞,所以甘愿當“甩手掌柜”,公司交由專人負責,其實就是馮柯,辦公室里,連她的一張辦公桌都沒有。
因為,平時,她有點神經大條。
“少城時代”旗下藝人潘辰爆料說,在生活中,她是朋友眼中出了名的“電腦白癡”、“二神”、“吃神”……潘辰說:“橫豎她都是二,湊出一個‘井’字,所以我們還叫她‘張井神’,你看,就是已經二到一定地步了。”

張靚穎、馮軻緊緊相擁。
張靚穎大笑,雖然有點汗顏,不過她也不回避。比如說,朋友們和張靚穎在一起,沒事就拿她開涮,因為開玩笑損完張靚穎,她會愣在那好一會,然后冒出一句:“哎,你們剛才說的什么意思啊?”大家哄堂大笑。
不過張靚穎自己則覺得這樣挺好啊,二,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已經這么嚴肅了,而我又不像是那么嚴肅的人,那就要學會從生活中獲得樂趣。”
到現在,張靚穎還在聽CD,同事跟她說有一首新歌,說發她信箱了,讓她自己去下載聽一下,她回一句:“下載?怎么下?”同事頓時暈倒,小張怎么一點都不潮啊?倒像是從火星來的。到底也算老板,但也得罪不起,沒轍,只好幫她下好,刻好碟,然后拿給她聽。
問題的根本在于:她什么都不管,她的世界只有音樂!這樣的一份至純至真讓她在音樂方面的成績突飛猛進,她似乎帶著一顆勇敢的心,唱著關于愛和夢想的歌。2007年2月16日,作為亞洲唯一代表,她在美國洛杉磯參與世界和平組織(WP1)“給和平一個機會”世界巨星共唱和平之歌《Give your love》的錄音。2009年5月,她收到《奧普拉脫口秀》節目組的邀約,前往美國,和脫口秀女王見面。
那一期節目,張靚穎大出風頭,流利的英語,不輸瑪利亞·凱莉的海豚音都讓見慣了世面的奧普拉都暗自吃了一驚。這個來自中國四川的小姑娘,果然“很牛”啊。
《印象西湖雨》一曲唱罷,現場觀眾鼓掌竟長達一分鐘。
那期節目,讓全球132個國家近15億觀眾認識了這個叫張靚穎的中國女歌手。“國際張”聲名鵲起。國際音樂大師喜多郎創作的《印象西湖雨》獲得第52屆格萊美獎最佳音樂獎的提名,她也是第一個亮相格萊美獎的中國歌手,第一個登上林肯中心舞臺的內地流行歌手,唯一一位與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以及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合唱的內地藝人。現在,她又成為第一個為好萊塢大片演唱主題曲的中國歌手,阿諾德·施瓦辛格和史泰龍對她都要刮目相看。
她剛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15歲,痛苦的記憶。父親,癌癥晚期,對這個世界的不舍,也不能換得上帝的憐憫。他,還是走了。看著他逐漸冰冷的身體,年幼的張靚穎身體顫抖著,大顆大顆的眼淚,奪眶而出。如今,從家庭變故中走來,越變越漂亮的張靚穎在一次次的蛻變中已翩然成蝶,飛入國際舞臺。
音樂天賦,與生俱來
《新民周刊》:6歲時,你第一次聽到讓自己全身細胞躍動的音符,來自音樂的默契與感應仿佛與生俱來。你沒有錢請老師,就跟著卡帶學,省下幾天的飯錢買一張瑪麗亞·凱莉的卡帶。是這樣的嗎?
張靚穎:這個時間有誤,沒有那么早,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我11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聽到瑪利亞·凱莉的歌曲。我6歲的時候她大概還沒出唱片吧?
買她卡帶的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學英文,僅僅是覺得好聽。我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小學就開始學英文,可是我們之前的,都是到中學才開始學英文。
《新民周刊》:沒有錢買walkman,向同學借著聽,自己備上電池。當時家庭的經濟狀況怎么樣?買walkman是一件奢侈的事嗎?
張靚穎:我們的家的情況還行吧,但是我沒有零用錢,我父母沒有給小孩零用錢的習慣。
《新民周刊》:這么喜歡唱歌的話,怎么考了英語專業呢?為什么不考音樂專業?
張靚穎:一開始小時候只是想,以后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于是報考了一個包分配工作的學校,可是讀了以后才發現不是自己最初想象的情況,就是學校推薦了,單位也不一定用你,覺得不靠譜,所以我就退學去四川大學報名自考。因為我媽對我說:你們這代人一定要會英文,一定要會電腦,一定要會開車。我覺得還是英文專業比較靠譜一點,加上自己對英文歌也一直非常喜歡,最后就讀了四川大學的英文系。
影視歌曲,把控情緒
《新民周刊》:2009年,《畫心》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是內地歌手首次獲此殊榮。鞏固了你“主題曲女王”的地位。怎么看待這個頭銜?
張靚穎:可能我真是唱電影主題曲太多了吧,只能說我運氣比較好。剛好我有這樣的機會,剛好我也覺得這些歌曲里有我想要表達的部分,或者有我的發揮空間,所以有電影主題曲找到我的時候,我覺得可以嘗試一下。
《新民周刊》:這首詞的作詞是著名作詞人陳少琪先生,他曾經給張國榮、黃耀明、梅艷芳等人寫過無數金曲,這首作品的創作順利嗎?
張靚穎:陳少琪先生是非常成功有經驗的音樂人,他的這首歌詞也寫得很完整,意境也很優美。我記憶中調整好像很少,可能也就一兩個字的修改。只是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個情緒遞進的感覺,所以改了一兩個字。那首歌是很順利的。
《新民周刊》:你的唱功有口皆碑,這樣的話進錄音棚,是一遍過?
張靚穎:一定會有很多遍。我想要的不是大家印象中我擅長的海豚音和高音,我想要的是一首歌曲的完整情緒,我覺得情緒是放在第一位的,很多細節、咬字、聲音的力度、音色的落差都需要反復推敲,以確立一首歌一個完整的線條,所以我一定會特別細致,不是說有音準有節奏就可以了。通常錄歌之前,我會朗讀我的歌詞,我要知道哪些詞語需要強化,哪些詞語需要弱化,同樣的句子,你怎么來幾個字幾個字的斷句,怎么達到自有情緒的那個點,這些情緒放到音樂里,大家才會沒有畫面而聽到一個畫面。
《新民周刊》:會不會有哪一天錄音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正好很糟糕?
張靚穎:會,那樣就會變成我錄很多遍,然后挑自己的情緒,總有一些片段會符合這首歌的要求。
《新民周刊》:2007年2月19日和10月11日,你兩次赴美錄制《印象西湖》主題曲《印象西湖雨》,這首作品出自音樂大師喜多郎之手,2009年9月,國際音樂大師喜多郎音樂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我知道也邀請你去參加,與喜多郎大師的合作愉快嗎?
張靚穎:和他的合作可以用受益匪淺來形容。我一直唱的都是流行歌曲,與New Age這種風格的音樂其實接觸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就像之前和譚盾老師的合作一樣,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這是和我平時唱的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所以需要很多的想象空間,也需要理解他們對我講的表達方向,才會知道自己該怎么樣來唱這種類型的歌曲。這一類歌曲的出發點和詮釋方式和流行音樂會不太一樣,我覺得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的作品里面,像《改變》,你其實很難用一種方式來形容它。編舞的時候就有特別深的體會,剛開始像芭蕾,中間的部分有點像嘻哈,再后面則帶點Rock和Pop,很多風格混搭在一起,沒有辦法用一種風格來概括它。之前,你唱非流行音樂時的體驗和想法,我就會把它融入得到這首歌里去,我覺得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比較和體驗。

史泰龍、施瓦辛格與張靚穎在親切交。
《新民周刊》:2009年5月9日,美國芝加哥,你受邀參加世界頂級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的訪談節目,我看了視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怎么上的這檔節目?
張靚穎:那是他們給我發來了邀請郵件,只是一開始邀請郵件他們沒有發到我們公司,而是發到了華友世紀,我唱片的SP部分(彩信服務)都會交給華友世紀,而華友世紀在納斯達克上市,結果奧普拉的邀請郵件發到了華友國際美國方面,然后再轉到我們這。
華友國際一開始還以為這是垃圾郵件,差點就扔了。正好有一個朋友認識我,他說不管怎么樣還是發給我看一下吧,這樣才有機會參加這檔節目。
《新民周刊》:我印象中有唱瑪利亞·凱莉的歌。
張靚穎:我現場演唱了《印象西湖雨》和《我的音樂讓我說》兩首歌,也有返場演唱一小段瑪利亞·凱莉的《Loving You》,但是那一段就沒有播出來。
關心社會,關心慈善
《新民周刊》:2006年4月,你作為亞洲娛樂圈唯一的藝人當選青年領袖,受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6年年會”,你如何看待自己“青年領袖”這樣的身份?
張靚穎:說實話,我那時候并不是很理解什么是“青年領袖”。只是覺得當藝人,人們說你要有更多的回饋,確實得到大家的支持我心存感恩,所以我覺得再有這樣的活動的話,我能夠去參加,能夠起到好的作用,我一定會去參加。
《新民周刊》:現在會不會關心社會問題?
張靚穎:會。這是我比較矛盾的地方,關心太多的話,你會看到太多不好的方面,有時候會影響你對這世界的看法,會變得比較容易悲觀。
《新民周刊》:2005年10月,由張靚穎廈門歌友會發起涼粉捐款,援建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蘇壩鄉四灣村愛穎小學。現在這個小學運營的情況怎么樣?
張靚穎:集資的時候是歌迷會操辦的,校舍的建設翻新也是他們做的,后來我才知道這個事情,我也只是做了一些后續的事,其實我也沒有出多少力,我只是覺得對于這一類事的熱情是值得鼓勵的。
這個學校還在,但是高年級的學生都搬到中心小學去了。
《新民周刊》:第二年,在江蘇海門參加演出的你,專程探望了患白血病的“涼粉”、揚州大學聲樂系學生孫碧嬋,并捐款捐物。我知道你也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對慈善和公益自己是怎么看的?
張靚穎:我沒有很刻意地去參加一些公益或慈善活動,我覺得這些事是隨心的。有時候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需要愛心的事,我會私信告訴對方我想怎樣出一份力,但是我很少刻意主動地出席這樣的活動,當然如果有這樣的活動找到我,我也很樂意參加。就是說自然而然的吧。
《新民周刊》:李連杰設立“壹基金”來進行慈善公益活動,你有沒有想過以后有這樣的可能性設計基金來幫助更多的人?
張靚穎:沒有想過,社會問題有時候給搞復雜了就特別容易出狀況,而且對于我來說,做慈善的一個準則是大家要捐錢捐物都不要由我經手,我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我不太愿意參與,如果經過太多的環節太復雜的流程,你不可能清楚其中的每一個情況。我喜歡直接去幫助我要幫助的那個人。
我不會因為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讓人愉快的事而抗拒做慈善和公益,但是我可以選擇我能夠接受的方式。
我不是老板
《新民周刊》:現在自己已經是老板了,2009年離開華誼,怎么和幾個朋友成立“少城時代”?自己當老板的酸甜苦辣是怎么樣的?
張靚穎:我也不否認,因為我已經否認了好幾年了,你們還是在這樣講。我有參與公司的股份,但是我不是老板。
我還是藝人,不參與公司的決策。包括我自己的唱片,和以前運作沒有任何的差別。說實在的,就是在華誼的時候,我的自主權也挺大的,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勉強我。我只是會去權衡,哪些事情我要讓步,但是不會人家要求我一定要怎樣,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受吧,因為每次都是我自己和制作人溝通我要的方向,怎么樣找到下一張專輯具體的定位。公司對我的影響最多是所有的歌都錄完以后他們來選主打歌,不會干涉我要唱哪首歌不唱哪首歌。
《新民周刊》:簽約楊冪還是公司的決策?
張靚穎:是公司決定要簽,我只是之前幫她制作了一首歌曲。
《新民周刊》:現在公司旗下藝人還不是很多,以后會不會做大?
張靚穎:我覺得能力有限,一個是“少城時代”還剛剛起步,我們希望還是把精力集中,把音樂做出質量。王錚亮、潘辰如果你們聽過他們的專輯的話,就會知道,我們不會隨隨便便地簽藝人,我們會認真做好每一個藝人,每一張唱片都做出成績來。至少他作為一個歌手的身份上來講,他要站得住腳。
《新民周刊》:下一步有什么樣的規劃和打算?
張靚穎:還是專心于我的音樂。我說我每年能確定的兩件事就是演唱會和專輯,我每年都在找新的感覺。現在演唱對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愛好,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不能和它們脫軌,所以我不能只唱大家喜歡聽的歌曲,我還要嘗試一些新的可能,也要有我自己的情緒的表達。這是我的堅持。

加盟百威風暴電音節
《新民周刊》:怎么會參加今年的百威風暴電音節的?
張靚穎:百威風暴電音節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和挑戰,我很愿意去嘗試和接受新鮮事物的挑戰。百威風暴電音節特別純粹,我想中國的廣大的樂迷都很需要這樣一個最純正、國際化的平臺去感受電音的魅力,在電音中釋放自我。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酷的活動。我很期待和DJ Tiesto的演出,也很好奇觀眾的反應,希望歌迷們會喜歡我們合作的歌曲《Change Your World》。
《新民周刊》:你身上哪些特質最能體現“電音”感覺?
張靚穎:我覺得自己唱歌的時候最“電音”,因為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最輕松,最能釋放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新民周刊》:我知道你正在美國錄制英文專輯,現在進展怎么樣了?
張靚穎:我正在準備我的英文專輯。其實錄音的部分在半年前我就完成了,我們主要在為音樂的后期做準備,這張專輯后期花的時間會更多一點。我希望歌迷看到一個更努力更好的張靚穎,一個一直在突破、勇于嘗試的我。
《新民周刊》:電音在許多國家已經是一個熱潮,被年輕人所喜歡,你怎么看待電音在中國的發展?
張靚穎:我很期待。因為我希望電音文化在中國得到推廣,我想,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除了在音樂上帶來更多可能性之外,我覺得電音可以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跟現在年輕人希望釋放自我,活出真個性,自我表達的渴望是非常契合的。
我的演唱會當中也一直都有這方面的內容,我一直都說,我不想讓自己成為一個舞曲歌手,也不只是一個情歌歌手,而是當我站在舞臺上,我演唱的這首歌有什么樣的情緒,我要盡量讓自己把這首歌的情緒放大到極致,這才是歌手要做的。
所以多一些這種音樂方面的引導讓大家更好的把情緒流露出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愛的交流。周圍的人看到了你的情緒了也會更明白你現在是什么狀況,那我就會以什么樣的情緒跟你有互動:我現在是要跟你一起high,我要安慰你,還是我要靜靜地陪著你,有更多的音樂類型,我覺得給人會帶來更多的情緒釋放,然后也產生更多的情緒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