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奶牛、擠奶設備、牛棚改造……算下來,建設一個牧場需要的資金至少在四五百萬元。對于多數奶農而言,資金是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
2015年年初,奶價下跌引發極具象征意義的“倒奶事件”,社會輿論對此持續關注。這一輪奶價下跌席卷全國,在山東、河北、河南、廣東、青海、內蒙古等地都出現了賣奶難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生周刊》記者于1月中旬來到河北最大的養殖縣——行唐實地采訪。1月19日,本刊推出題為《奶農之殤 轉型之痛》的特別報道,報道了行唐縣奶農遭遇賣奶難題及背后的轉型之路。
時隔近一年,但上次采訪時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奶價下跌難以維持成本,無奈的散戶被迫賣牛,賣奶難題倒逼養殖轉型……這是當時采訪看到的景象。
經過近一年的市場調整,如今,賣奶難題是否得到解決?轉型之路是否順暢?奶農們有何期待?
初步解決
“賣奶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行唐縣畜牧局奶源管理辦公室主任蓋連義說,目前的奶價基本維持在3.4元/千克至4元/千克。“價格比上半年有所好轉,賣奶也更加容易一些。”
《民生周刊》記者1月份到行唐采訪時,牛奶的收購價格是3.3元/千克,而且限量收購。“這樣低的奶價,加之飼料價格上漲,飼養奶牛根本不能保本,實在維持不下去。”一位奶農抱怨道。
1月8日,農業部緊急下發通知,協調處理賣奶難的問題,穩定奶業。農業部要求各級地方畜牧獸醫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確保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產。
行唐縣是名副其實的養殖大縣,奶牛養殖“河北省排名第一”。在這一輪奶價下跌過程中,很多奶農跟不上形勢,賣了一部分奶牛,退出了養殖業,對該縣經濟產生不小的影響。
“養殖業總產值規模肯定是減少了。”蓋連義分析說,從日產奶量可以看出,去年高峰時(2014年2月)全縣每天產奶520噸左右,而現在約為370噸,總產量減少近30%。
產量減少,一部分奶農選擇從這個行業退出。據了解,截至9月份前,在行唐縣奶農賣牛的情況比較嚴重;如今,賣牛的現象也基本平穩。“很多奶農棄養的奶牛被養殖小區的老板收購了,這也算是一種轉型。”蓋連義說。
在蓋連義看來,從奶業市場來看,今年基本是觸底,至于明年能否好轉目前還不好說。“行業進行規范整合,乳品企業也會受到影響;消費者依然對奶粉安全存在一定的擔憂。”他談道。
差距依然存在
為解決賣奶難題,河北省畜牧局曾協調行唐縣政府與企業及養殖小區老板進行了協調溝通,要求乳品企業共渡難關:乳品企業在當前低迷的行業形勢下要對奶農奶站讓利,各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在政府的協調下,各乳品企業也與河北省畜牧局簽訂了意向書。據悉,河北省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扶持,而且對一些河北省本地的乳企進行補貼。奶農們希望未來能加大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同時對光明、蒙牛、伊利等外地乳企也要補貼。
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奶農們的賣奶難題暫時得到了緩解。不過,隱憂依然存在。
國際國內的市場形勢還沒有得到徹底扭轉,這仍是整個奶業需要面臨的困難;此外,國內外還存在較大差距。“和國外相比,即使是進行牧場化改造之后,我國的乳品成本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例如,國內的牧草等都需要進口,而國外的大牧場,飼料等幾乎不需要成本。”蓋連義坦言。
隨著轉型的推進,國內奶源的生產水平和國外差距在逐步縮小。在蓋連義看來,只能慢慢縮小差距,短時間內實現和國際接軌顯然不可能。只能通過培訓提高養殖水平,降低成本的同時要提高單產。
“從政府的角度,只能是通過規范、引導提高奶源質量,為以后生存爭取更多主動權。”蓋連義說,一方面,通過奶業協會、畜牧局與乳品企業及時溝通,確保鮮奶銷售渠道順暢;另一方面,對養殖小區老板、奶農進行培訓,提高對奶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此外,還要提醒奶農順勢而為,量力而行。根據國內外市場形勢及時調整生產,要么加大投資進行轉型,實在轉型無望的要做好轉行準備。”
遭遇資金瓶頸
實際上,轉型的號角早已吹響。早在2013年,行唐縣委、縣政府就制定了《行唐縣加快推進奶牛養殖小區提檔升級的實施意見》。
按照這份文件的規劃,從2014年到2017年,行唐縣將利用4年時間引導奶牛養殖小區由分戶飼養向統一管理、由人工飼養向機械化飼養、由奶牛養殖小區管理模式向牧場經營模式轉變,完成奶牛養殖小區的提檔升級。
借這次奶價下跌的市場危機,行唐縣今年顯然加快了推進奶牛養殖小區提檔升級的步伐。行唐縣政府方面提出,縣內養殖小區全部向牧場化轉型,從而謀求由乳業大縣向乳業強縣的轉變。
然而,這種轉型之路并不順暢。
其中,資金短缺成為一道待解的難題。在這一輪轉型過程中,奶農張增義就曾遭遇了資金困境。他參股并主導的牧場占地130多畝,按照現代化牧場的標準建設,僅牛舍、設備、奶廳等前期投入就有900多萬元。為了這次轉型,除了用光原有的積蓄外,他還做了貸款、找朋友熟人拼湊。
張增義的情況并非個例。在日常調研中,蓋連義發現,資金短缺是提檔升級遇到的普遍問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除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能貸出一小部分資金外,其他銀行對奶農仍持謹慎態度。在蓋連義看來,轉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供應和扶持政策。
“奶牛、擠奶設備、牛棚改造……算下來,建設一個牧場需要的資金至少在四五百萬元。對于多數奶農而言,資金是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蓋連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