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作為北京人口老齡化大區,且老人多是空巢或獨居,朝陽區養老形勢尤為嚴峻。
2015年至2035年將是我國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年均增長1000萬左右,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占總人口的28.7%。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這一數據,足以說明我國未來將面臨的養老壓力。
為應對老齡化問題,各地紛紛探路新型養老模式。其中,居家養老模式提出時間較長,推行范圍較廣,備受各方關注。作為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地區,北京市朝陽區具有一定典型性,也是政府推行居家養老的試點地區之一。
為深入了解居家養老,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師生成立了《北京市居家養老需求狀況調查》課題研究小組,以朝陽區為樣本,走訪老人、基層社區負責人及相關部門,對居家養老的需求與供給進行了深入調研。《民生周刊》記者參與了部分社區走訪。
怕進養老院
“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一位獨居的老太太在周圍人勸說下同意去養老院。然而,就在社區幫其辦理手續的過程中,老人選擇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
談及調研中的這個案例,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電子商務系主任秦立栓唏噓不已。
在基層社區工作中,養老問題是重點,也是難點。“老人普遍心理比較脆弱,我們也在思考,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機制留住這類老人的生命?”接受采訪時,一名社區主任陷入沉思。
“不到萬不得已,多數老人都不愿入住養老院。”在調研中,秦立栓發現,養老問題遠比想象中困難。除了基本的物質生活,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心理疏導問題尤為突出。提及養老院,很多老人的印象往往是:氛圍壓抑、等死、不舒服……
就目前情況看,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人的自發選擇,也是政府主推的方向。
此前,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曾表示,目前北京正全面推進居家養老幸福工程。按照計劃,到2016年,北京全市將建成208個養老照料中心,并將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相關內容納入北京市“十三五”規劃綱要。
北京是我國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地區,其中,朝陽區老齡人口數量在全市排名靠前。早在2013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 朝陽區人民政府就簽署了共建“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2014年,北京市民政部門和老齡辦聯合在朝陽區試點居家養老服務。
作為北京人口老齡化大區,且老人多是空巢或獨居,朝陽區養老形勢尤為嚴峻。
有數據顯示,截至推行試點前的2012年底,該區老年人口62.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6.6%,高于13.9%的北京市平均水平;其中,戶籍老年人口45.7萬人,數量居全市第一,占全區戶籍人口的23%。
個性化服務缺乏
居家養老的關鍵在于,能否提供必要的服務。
目前,居家養老服務仍存在短板。課題小組發現,由于缺乏專業知識,雖然有很多志愿者積極參與,但只能是提供買菜、報信、打掃衛生等基礎服務,很多保姆甚至連基本的家庭救治都不會。
具有一定專業護理能力的保姆極為短缺。“對私立家政中心請來的保姆,很多老人不放心,但有嚴格計費、管理正規的專業保姆又比較緊缺,政府最好能免費提供保姆培訓。”朝陽區晨光家園社區黨委書記郎翠琴談道。
在她看來,保姆應該具備日常營養餐的制作、常見病護理等技能,以及小病送醫就診等能力。
顯然,護理人員短缺已是北京面臨的一個難題。此前《新京報》報道數據顯示,北京養老機構床位數量預計在2020年達到16萬張,按照標準比例,專業護理人員的數量在4萬人左右,缺口達3.5萬人。
在過去幾年的探索中,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成為一種趨勢。公開信息顯示,北京已經培育了1.5萬居家養老服務商,實現養老助殘卡的社會化發放和養老服務商的社會化管理,目前正在制定相關標準。
然而,購買社會服務能否滿足居家養老實際需求?“政府提供的標準化服務,難以滿足老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區負責人談道,政府花錢買服務的初衷很好,很多服務也是需要的,但也有走形式的情況。“例如,量一次血壓就收費200元,政府這錢花得確實有點冤。”
今年,朝陽區嘗試推出更加靈活、更具貼近性的服務。如老人可撥打96156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電話享受上門服務。當然,病情嚴重、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不在服務范圍內。
養老夾層
同時伴隨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等問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負擔顯得尤為沉重。調研小組發現,60至70歲年齡段的老人生活基本能夠自理,養老不成問題,最難的是夾層人群。
所謂夾層,就是收入既無法承受養老開銷,又不夠低保申請標準,而且年齡較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老人。“目前,尚未有一種機制能保障這部分人的基本養老需求。”秦立栓談道。
夾層人群很常見。“我們社區有兩位長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老兩口僅有一個離了婚的女兒,已經40多歲,她的工作收入僅夠維持家庭基本生活,老人的養老就成了難題。”郎翠琴坦言,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這個家庭不符合申請標準。
在道家園社區黨委書記趙桂芹看來,夾層群體實際所占比例并不高。“如果財政能將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解決了,養老問題就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但如何篩選是有難度的。”
多位社區負責人都談及社區服務群眾多、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有些社區甚至沒有衛生服務站或僅有臨時衛生服務站。“未來,在規劃時要考慮養老設施建設。”郎翠琴建議,政府應該大力推行居家養老試點探索,有些試點做法很好。例如,“小飯桌”工程、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年活動室……
11月,在北京市人大代表對居家養老服務的專題調研中,民政部門透露,政府投入資金5720萬元,支持照料中心輻射社區開展短期照料、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居家養老服務項目,計劃支持3年。
例如,助餐方面,將培育養老助餐特色品牌,鼓勵大型社會餐飲企業通過建立“遠郊中央廚房+冷鏈輸送+社區配送站”的社區老年配餐體系。
對于這樣的做法,秦立栓表示認同。“未來的養老工作應優先滿足基本養老需求,即財政要做好托底工作,然后才是逐步提升養老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