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波
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原則,優先選擇實施就地就近進行安置,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農產品銷售難等制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問題。
“沒想到我也要當房東了,家里的土坯房都拆了,正在建新樓房,等建好了開一家客棧。”云南省羅平縣長底鄉補籠村村民王家志說。他的身后,是一棟棟即將完工的青瓦白墻樓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補籠村只是羅平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行動計劃的一個縮影。該縣從2015年開始,將通過3年時間,投入30億元以上,基本完成2萬戶以上、10萬人左右和100個以上安置點新村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并同步推進產業培育和轉移就業,解決搬遷農戶“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發展難”問題。
在探索易地搬遷扶貧的道路上,羅平積極而主動。
補籠村的金飯碗
羅平縣位于云南省東部,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以“雞鳴三省”聞名,素有滇東門戶、滇黔鎖鑰之稱。《民生周刊》記者在羅平采訪期間,所到之處,山奇水秀,盆嶺相間,深溝峽谷縱橫。
在補籠村,“白墻坡屋頂、穿斗小青瓦、坡上經果園”的布依傳統特色民居讓人倍感清新。而此前,補籠村村民由于發展缺乏支撐,長期被貧困束縛。如今,村民們顯得格外精神,忙著自己心中要辦的“大事”:春節前把自家房屋建好,開客棧和農家樂迎接游客。
種地不賺錢、農民致富難是以前補籠村的狀況,如何讓村民改變樣子,增加票子,為全村28戶貧困戶、112人提供穩定收入來源,一直是羅平縣易地扶貧搬遷和精準扶貧開發中思考的問題。
補籠村緊鄰溫泉養生自然資源,擁有豐厚的布依民族文化底蘊。羅平縣因村施策、因戶施法,引導貧困群眾轉向鄉村旅游服務業,將補籠村打造成集長源溫泉休閑養生區、布依風情體驗區、田園風光體驗區、水果采摘體驗區、農家生活片區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村寨,探索出一條旅游扶貧新路。
為使貧困群眾捧上脫貧致富的“金飯碗”,羅平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將易地搬遷扶貧與開發鄉村旅游相結合,建立了財政資金投入管理機制,縣級財政3年計劃投入4.68億元扶貧資金,用于貧困對象脫貧摘帽工程,每年安排經費600萬元,安排3000萬元作為貧困農戶貸款貼息。縣里除整合項目資金外再籌集資金3.6億元投入貧困對象的基礎設施建設,3年將籌資4.68億元。
9月2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下發《云南省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后,羅平縣研究制訂了“33211”易地扶貧搬遷行動計劃,即通過3年努力,投入30億元以上,基本完成2萬戶以上、10萬人左右和100個以上安置點新村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
挪了窮窩,如何留得住
“窮山窩,出門盡是爬坡坡下溝溝,種一筐筐收一蘿蘿,賣個肥豬全村送”,這句順口溜,在羅平縣老廠鄉細法勒村甚為流傳。“這是我們生活情況的真實反映。”一位村民說。
不過,在細法勒村新址,現在卻是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全村74戶家家都忙著蓋新房。一位村民說:“挪掉了窮窩,過年就可以搬新家了。”
細法勒村原址坐落在老廠鄉大水塘村委會一個深山峽谷中,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極度貧困,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出行難、看病難、吃水難、上學難、發展難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障礙。5月,該村啟動整體搬遷工程,目前基礎設施工程已完工,一排排磚混結構的二層樓主體施工基本完成。
為了讓細法勒村村民告別土坯危險房,過上新生活,羅平縣整合項目資金700余萬元,采取非貧困戶戶均補助2萬元,貧困戶戶均補助4萬元,有條件和意愿購買城鎮商品房的戶均補助6萬元的補助方式,對全村74戶實施整體搬遷,把他們安置到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
易地扶貧搬遷讓細法勒村村民挪了窮窩,但如何留得住、能致富,真正改變窮貌,當地瞄準了產業扶貧。“產業扶貧是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我們堅持易地扶貧搬遷與特色產業發展、城鎮化等同步推進,實施安置點與小集鎮發展、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園區建設、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相結合。”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同時,我們建立了‘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的大幫扶扶貧工作長效機制,實施產業、智力扶貧。”
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該縣根據搬遷群眾家庭人口、經濟收入來源、創收技能等特點,制訂具體扶貧增收計劃,用大幫扶扶貧方式引導貧困群眾發展農副產業。
村民郭家興一家靠種植、務工為生,收入較低。為了能讓他家走上致富路,羅平縣根據情況制定了以發展種植烤煙、生姜、油菜、經濟樹木為主的扶貧增收計劃,目前郭家興家的年均收入達5萬元。
“金融大撬動”易地搬遷
“我們實施的并不是簡單的異地搬遷和重建。”羅平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原則,優先選擇實施就地就近進行安置,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農產品銷售難等制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問題。
在羅平,易地搬遷優先解決既貧困又面臨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村人口,優先解決因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示范縣、重大生態系統工程等必須搬遷的農村貧困人口。在用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依托城鎮、工業園區進行異地搬遷。
據了解,羅平全縣141個搬遷點中,老廠、阿崗等5個搬遷點充分與小集鎮發展結合,細法勒、大細代等112個點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補籠、臘者等10個點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羊角沖等2個點與園區建設相結合,金雞等12個點則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
目前,全縣已整合資金3.5億元,為八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農戶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顯著改善,新村水、電、路、氣、通訊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
談起易地搬遷扶貧經驗,當地政府特別強調了“金融大撬動”。從2016年起,羅平縣級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貼息,對貧困群眾實行一次性授信,10萬元以內免擔保、免抵押,3年內政府給予全額貼息,撬動銀行貸款10億元以上投入精準扶貧工作。截至10月底,全縣金融機構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危房改造戶貸出資金1700萬元。
羅平組建了融資平臺公司作為政策性金融貸款的項目承貸公司,獲批向農發行申請貸款8億元,作為易地扶貧搬遷中長期專項貸款。10月22日,5億元貸款劃至易地扶貧搬遷建設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