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郭鵬
蘭州提出從2013年開始,每年實現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到2015年實現蘭州市整體脫貧的目標。
11月27日至28日,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后的首個中央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出席會議的除了中央領導外,各省(區、市)黨政一把手均在出席名單之列。在這次大會上,22個中西部省(區、市)領導與中央簽下了“軍令狀”。
當各省(區、市)一把手走出會場后,接下來的任務是要將“軍令狀”的壓力層層傳導,各地市、各縣也要向上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
顯然,扶貧開發,已經上升到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新高度,這次會議亦被認為是“史上最高規格”。
在中央“放下狠話”——“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時,甘肅蘭州的脫貧攻堅任務早已悄然下達。蘭州提出從2013年開始,每年實現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到2015年實現蘭州市整體脫貧的目標。
2015年底已至,蘭州市的脫貧目標能否實現?《民生周刊》記者走進蘭州一探究竟。
一場與貧困的斗爭
蘭州,是一座具有代表性、重要性和樞紐性的絲綢之路重鎮,當各種文明在西行路上穿越不同的時空,碰撞、融合、分化,演繹出落差顯著的歷史敘述時,這個中國版圖上唯一一座被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卻由于經濟欠發達而成了東西方往來通道上的“洼地”。
當我們驚嘆于這里未被世人過多打擾的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貌時,感慨于這里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的安靜傳承時,也看到了這里由于先天的地域條件限制所帶來的極度貧窮。
2011年,根據中央界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貧困標準,在蘭州下轄的61個鄉鎮、731個村,127.4萬農村人口中,貧困人口將近占1/4,共有31.79萬人,涉及42個鄉鎮、300個貧困村。這300個村主要分布在榆中、永登、皋蘭3個國家六盤山片區貧困縣,以及七里河插花貧困區四大蘭州市貧困片區。
六盤山片區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這里集“老、少、窮”于一體,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普遍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發展條件十分惡劣。在2011年11月29日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六盤山區被列入全國11個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主戰場。緊接著,2011年底通過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六盤山區為我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自此,國家加大了對六盤山區民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六盤山區的落后面貌。
盡管這些年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但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六盤山區的脫貧擔子仍然不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逾7億人摘掉貧困的帽子,“中國式扶貧”對人類減貧事業貢獻巨大。對于蘭州,與過去相比,貧困面已經大幅縮小,但剩下的,卻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最難啃的“硬骨頭”。
從無到有的考核標準
越是艱巨的任務,越要講究科學施策、有效應對。蘭州市并沒有因其貧困片區內貧困程度較深而無計可施。從2013年開始,蘭州市每年集中精力幫扶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我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主要集中到這100個村中,不再是‘撒胡椒面兒’。”中共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說。
與往年相比,今年,蘭州市對扶貧工作的投入是空前的。
2015年,蘭州市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9.49億元,其中,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58億元,行業扶貧資金7.98億元,精準到戶貸款5.07億元、雙聯(早在三年前,甘肅省、市、縣、鄉四級單位就已開始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特困戶,被稱為“雙聯行動”)貸款0.84億元、婦女小額信貸1.19億元、雙聯幫扶資金0.83億元。2015年共91個村整村脫貧,各類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就達6.64億元。
什么才算貧困村整村脫貧?蘭州市扶貧辦劉祥明坦承,除了2011年中央規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扶貧標準外,再無其他標準可依。
有了參照系,標準制定的工作很快開展起來。2013年9月,結合實際,《蘭州市貧困村扶貧工作考核標準及驗收辦法》(初稿)出臺,并面向全市公開征求意見。
在這份初稿中,貧困村整村脫貧的考核標準被分成了八個方面,這八個方面涵蓋廣泛,每個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比如,關于收入水平,考核標準規定貧困村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個百分點以上,貧困發生率控制在8%以下。
考核標準不僅對貧困村有詳細的考核規定,還附有一張事無巨細的貧困村農民收入入戶調查表,表中除了一些基本項外,甚至包括各種農作物的產量及各種生產生活費用。此外,對于工作人員入戶調查方面,也有十分嚴格的硬性規定。
一直致力于推動考核標準出臺的蘭州市副市長胥波表示,壓力雖然很大,但無論如何,有了標準就有了抓手,工作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得好與不好,一目了然。
隨著蘭州市扶貧工作的深入,考核標準也在不斷調整與完善。幾乎在這份標準出臺的同時,蘭州市扶貧考核的大幕也已拉開,按照標準考核逐漸成為蘭州市扶貧工作的常態。
依據這份考核標準,到2014年底,蘭州市共有209個村實現整村脫貧,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31.79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13.95萬人。
層層分解的使命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調研時提出“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甘肅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了“1+17”政策文件,由于蘭州今年實現全市整體脫貧后,明年將轉入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新階段,蘭州市委、市政府對照甘肅省“1+17”方案,結合蘭州實際,將“1+17”擴展細化為“1+21 ”。
“1+21 ”精準扶貧方案是一套組合拳,涉及精準扶貧工作的各個方面,為蘭州繪制了扶貧攻堅的作戰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對于此輪扶貧工作,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蘭州市委先后6次召開專題會議,4次召開常委會議,蘭州市政府也多次召開常務會研究部署精準扶貧工作。
虞海燕就曾多次只身赴榆中縣、永登縣、皋蘭縣和蘭州新區、七里河區等三縣兩區的鄉村調研。除了率先垂范,虞海燕還表示,蘭州市要落實“逢提必下”機制,對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擬提拔干部,要安排到貧困鄉鎮、村掛職鍛煉,對新考錄和沒有基層經歷的公務員,同樣要先安排到貧困鄉鎮、村掛職鍛煉。
在蘭州,扶貧任務是被層層分解的。今年,蘭州市政府與全市23個相關部門和4個縣(區)簽訂了扶貧攻堅目標責任書,責任書對扶貧任務劃分了具體明細,并對責任人、責任部門、完成時限做了明確規定。
蘭州市市長袁占亭表示,要進一步樹立“最艱巨任務”和“最大任務”的鮮明工作導向,全市上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把工作力量和資源進一步向精準扶貧上聚焦,全力以赴補差距、補短板,努力讓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
在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的同時,蘭州市每個部門、每個縣區的每名聯扶干部身上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扶貧故事。
榆中縣馬坡鄉太平溝村坐落于大山深處,村莊依山而建,唯一的通村公路蜿蜒曲折,僅能容小型客車交錯而過。
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成立一年多,今年首次承接幫扶任務。摸底、調研、取經,是少不了的前期工作,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還請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編制了一份《榆中縣馬坡鄉太平溝村整村精準脫貧暨美麗鄉村建設設計方案》。按照這份方案,以美麗鄉村為建設標準制定的太平溝村精準扶貧措施隨之實施。
為解決改變村容村貌所需的建筑材料,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竟然撿起了黃河石——蘭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王正選在上班途中,帶頭撿拾黃河石;副局長楊憲鋒則帶領員工利用下班時間,沿黃河岸邊撿拾。手搬、肩扛,從蘭州城區的銀灘大橋到雁灘,他們每人至少撿拾了50塊碗大的黃河石。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撿石行動的帶動下,石料廠經理免費捐助石頭,太平溝村支書、村委班子成員和村民紛紛自覺拉運石頭。
于是,這些親手撿來的黃河石,變成了1.2公里通村道路山體護坡石,變成了800平方米人工湖和1000米水渠的護壩石,變成了農耕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四孝文化標碑石,變成了硬化道路、修繕圍墻和文化廣場的基石。
“支部+協會”的創新帶動
太平溝村的巨大變化只是蘭州市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在蘭州,每一個曾經的貧困村都受益匪淺。
“今年洋芋減產,收入減了不少,眼看一家人生計成了問題,多虧‘支部+協會’互助資金借了1萬元,買了兩頭懷崽的母牛,生下小牛犢賣給合作社,收入可達萬元。”榆中縣甘草店鎮蔡家溝村民蔡永銳笑呵呵地說。
“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的模式,創自榆中縣中連川鄉中連川村。
2007年,榆中縣中連川鄉中連川村收到了甘肅省扶貧辦的10萬元獎勵款和榆中縣財政撥付的10萬元扶貧款,如何讓這筆錢發揮更大的作用?村黨支部一干人反復研討,思路逐漸清晰起來:20萬元作為全村發展資金,讓它“滾”起來,帶動全村人脫貧致富。
怎么“滾”?簡單說就是創立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辦村里的“土銀行”。以“五戶聯保”的方式讓需要錢的農民來借。管理機構上,中連川村經注冊登記,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協會”,并制定協會章程;操作辦法上,互助資金接受協會監督員、全體會員及縣鄉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委員會必須按照財務制度對每一筆業務及時辦理,做到日清月結,并進行公示。
在互助資金的扶持下,中連川村村民紛紛“借雞下蛋”,2014年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6000多元。
互助資金的“雪球”效應迅速擴散,榆中縣其他鄉鎮相繼效仿。蘭州市領導決定,把“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著力打造成蘭州市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2015年3月25日,蘭州市召開“支部+協會”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動員會,決定在全市選擇120村,開展試點工作。
隨之,蘭州市出臺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意見》、《工作規劃》等6項指導性文件,制定完善《協會章程》、《管理辦法》、《監督制度》等相關規定,嚴格規范業務流程。
蘭州市決定,由村級黨組織領導組建互助協會,制定章程,發動農戶入會;由市財政提供貸款貼息,縣區財政擔保,為每村注入50萬元互助資金;以“三戶聯保”等方式為農戶致富提供資金支持,每戶最高2萬元,年使用費率1.5%,使用費回收計入本金滾動發展。
目前這種模式已在蘭州市120個村全面推開,成為蘭州市村級組織建設和扶貧攻堅的“助推器”。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蘭州農民紛紛入協會、找項目、學技術、謀致富,從“等、靠、要”救濟,轉變為“闖、創、干”自我發展。各試點村優先貸款給困難群眾,引導他們把資金用在投資少、見效快、增收大的種養殖、加工及運輸業上,讓扶貧政策落實落細、精準到戶。
榆中縣甘草店鎮咸水岔村成立“田園牧歌”養殖專業合作社,蔡家溝村成立“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七里河區西果園鎮鷂子嶺村村民楊如清帶頭成立“恒泰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各試點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全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蘭州提出的2015年實現全市整體脫貧的期限將至,確保如期脫貧,對于蘭州來說,已不再是問題,下一步,蘭州要做的是,攜手全體蘭州人,邁向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