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懷
今年底,我調研了3個地級城市,就地方“十三五”規劃初稿進行座談。調研中,我觀察了幾個主要經濟數據,這組數據對盤點新常態下的各地經濟走勢,將2015年基層的問題及時形成理性認識,具有參考價值。
一是完成全年任務目標難度很大。從今年前三季度看,三市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增速分別低于設定目標。其中一市,5個經濟指標分別低于設定目標0.3 、1.3、2.1、0.7 和2.9個百分點,第四季度如沒有重大突破,完成全年任務明顯有壓力。
二是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負重爬坡現象突出。從前三季度看,三市工業產品銷售率下降,企業產成品占用資金和應收賬款占用資金增加,衡量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PPI 指數連續44 個月下降。其中一市的6個支柱產業,利潤情況有兩個下降、4個微利;工業主營業務成本增長6.7%,高于收入增幅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率、利稅率僅4.98%和7.84%。
三是社會投資意愿下降。其中一市發改系統審批投資項目數、投資額分別降24.4%和33.6%,中長期貸款同比減少9.96億元;1131家企業提前還貸110億元,同比增40億元;554家企業不續貸65億元,同比增14億元。
四是出口形勢嚴峻。從全國情況看,前三季度進出口額同比降8.1%,為改革開放36年來第二大降幅。三市對外貿易遇到的困難空前增加,原本占優勢的電子、機械、服裝、鋼鐵、玩具等產業,出現結構性和總量性同步下滑,尚未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五是金融風險上升。從前三季度看,東部沿海一市不良貸款率達2.21%,較年初上升0.72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高于所在省平均水平。全市不良貨款余額104.7億元,新增38.5 億元。當地企業家反映,為應對生存壓力,部分企業互保、非法集資、逃廢債務等問題突出。
綜合評估5個經濟數據,表明新常態下的各地經濟走勢已呈現“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特征。一是中高速,告別長時間兩位數增長階段,進入6%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階段,不必過于理會增速或上或下的討論。二是優結構,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等方面,要進行供應側戰略再平衡,向提質增效轉型。三是新動力,投資的拉動作用減弱,要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讓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四是多挑戰,過去30多年積壓的產能過剩、樓市泡沫、地方債務和環境污染加重等風險苗頭,對今后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5個經濟數據暴露的問題很有共性,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重,越要重視基層的探索。要堅持問題導向,解決改革方案同實際結合問題、利益調整中的阻力問題、推動改革落實責任擔當問題。現在,最重要的是凝聚各級官員的人心,針對基層工作特點和難點,完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營造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