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
她是魯迅先生最為推崇的藝術家,更有人將她稱為“德國的魯迅”,她是德國版畫家、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1936年出版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的序言中,魯迅寫道:“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斗爭。”珂勒惠支一輩子都在不停地畫貧苦的人民、逼近的死亡、無所畏懼的反抗以及飽受摧殘的母親。
凱綏·柯勒惠支(1867—1945)出生于德國一個普通家庭,先后在柏林等地的女子藝術學校攻讀繪畫、雕塑等,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世紀初,各種前衛的藝術觀念充斥歐洲,各種新興的藝術流派此起彼伏、不斷創新。但是,在德國表現主義藝術中,女版畫家柯勒惠支卻沒有將其藝術視角投向藝術家周圍的靜物、人體等,而是對準整個社會。
她的作品分為三個主題——自畫像、母與子、死亡。柯勒惠支通過單純的黑白版畫忠實記錄了戰爭給一切貧寒人群和家庭帶來的苦難:男子在戰斗中死去,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親,原本艱難的生活在紛亂的時局中變得更加渺茫無望。柯勒惠支將社會運動概括為更基本的人類生活現實,顯示了藝術史上難能可貴的母愛和同情心。
作品風格是屬于表現主義的,富有超出畫面的內涵和沖擊力,注重整體的造型力度和情感的表達,或運用粗重的線條,或使用強烈的明暗對比,集中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情緒和氣氛。因此,當我們面對她的作品時,看到的不是纖毫畢現的外在形象或精彩局部,而是感受到整體強烈的視覺與心靈上的沖擊。
對于珂勒惠支晚年多以母愛及死亡為創作題材,程勉認為可能跟她的兒子在世界大戰中去世有關。那時,珂勒惠支作為母親,充滿了對死亡的無力感。珂勒惠支的丈夫是醫生,和丈夫常年居住在貧民區,珂勒惠支對貧苦人充滿了同情。她自身的命運也非常不幸。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珂勒惠支年僅18歲的兒子應征入伍,幾周后便在西線陣亡。1940年,丈夫去世。1945年,其孫子又在二戰中陣亡。而她自己,由于住宅1943年被炸毀,她被迫離開柏林到德累斯頓附近一個小鎮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珂勒惠支的刀法,全世界無出其右。作為表現主義的重要代表,她的作品充滿了對整體人類命運的思考和關懷,也充滿了藝術張力。今年11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犁地》、《爆發》、《父母》、《死神與女人》等,均是影響中國數代藝術家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