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在5000點附近劇烈震蕩后急速下跌,多空觀點紛爭仍不絕于耳。而在市場一片熙熙攘攘交易聲中,產業資本的減持卻在悄然加速,
數據顯示,2015年1-5個月,A股產業資本累計減持192.14億股,累計套現金額達到2808.31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其中,5月份產業資本減持股數71.77億股,減持金額高達1156.42億元,月度同比大幅上漲138.16%,產業資本減持意愿強烈。
我們在統計減持數據時,已將基金、保險、券商等機構投資者的減持進行了剔除,將焦點聚集在大股東、高管的減持行為上。從市場情況來看,過去半年來產業資本減持逐漸加速,且愈演愈烈,但散戶對于牛市的熱情卻依然不減,資金持續涌入。我們認為,產業資本的減持行為,從相當程度能夠給投資者帶來啟示。面對日益積聚的風險,散戶更應該小心操作,慎當“接盤俠”。
事實上,盡管產業資本減持的動機存在差別,但相同的是,其實施減持行為的個股,都具有前期累計漲幅較高、估值出現較多泡沫等共通點。我們亦將產業資本擬減持數量較多的個股詳盡列出,投資者們在操作時,應盡量避免重倉此類個股。
5月:超千億產業資本減持
根據Wind數據顯示,2015年1-6月,A股產業資本累計減持221.97億股,累計套現金額達到3383.72億元,雖然6月份尚未結束,今年上半年的減持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去年7-12月(見圖一、二)。其中,5月份產業資本減持股數71.77億股,減持金額高達1156.42億元,月度同比大幅上漲138.16%,產業資本減持明顯加速。
從6月份的減持情況來看,截至6月15日,產業資本減持金額為575.41億元。按此估算,6月份減持金額也將超過千億,甚至將超過5月份(見圖三、四)。
從板塊來看,被減持個股中,中小板有427只,占中小板個股總數的56.26%,創業板個股273只,占板塊個股總數的57.47%。上證和深證主板個股分別為280只和212只,分別占板塊個股總數的26.57%和47.43%。可見,中小創業板中都有近半數的股票遭遇減持(見表一)。
盡管如此,減持金額排在前列的依然是主板居多。其中,興業銀行(601166)是本輪牛市以來被產業資本減持最多的一只。作為興業銀行二股東,恒生銀行有限公司在今年連續兩次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對其大幅減持,合計減持市值超過311.10億元(見表二)。
從估值來看,被減持的板塊個股此時估值多半已偏高。有業內人士指出,產業資本在高位減持并不鮮見,產業資本的考慮是將資金從高估值股票中抽離,繼續投資估值低的公司或進行再創業。也有分析師指出,到了牛市后期,增量資金逐漸減少,而減持規模反而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對股價的壓制作用可能會逐漸顯現。
從行業來看,被減持公司主要來自于計算機、電器設備、化學制品、信息技術等行業。其中,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的被減持個股數量高達124家。從減持金額來看,與2007年牛市見頂時大股東減持情形類似,銀行、證券依然是減持的重災區。其中,銀行業今年以來產業資本減持總金額高達326.98億元。
減持相對量現攀升之勢
在產業資本減持金額大幅增加的同時,減持的相對量也在不斷攀升。
數據顯示,今年5月以來,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數量占流通股比例在10%以上的上市公司多達75家,減持數量占總股本比例超過5%的公司多達137家。
其中,ST*海潤(600401)產業資本減持數量占流通股本比例高達41.46%,而減持數量占總股本的比例也達到了28.50%。此外,重慶鋼鐵(601005)、萬邦達(300055)以及南鋼股份(600282)3家公司的被減持數量占流通股本比例均達到了30%以上,減持比例分別為36.81%、33.58%和30.98%。
從板塊來看,產業資本減持數量占流通股比例在10%以上的上市公司中,上證和深證主板分別有13家和11家,中小板有28家,占比37.33%,創業板有23家,占比30.67%。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中小創業板大幅上漲,估值高企,使得其成為了減持力度最大的板塊。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為了在高位套現,不惜進行違規減持,多家公司甚至收到了交易所的監管函。相關資料統計顯示,5月以來,因上市公司大股東或高管違規減持,深交所已對22家上市公司發出監管函,這超過深交所當期發出監管函總數的1/4(見表三)。
高管減持金額創新高
在本輪產業資本減持浪潮中,高管的減持備受矚目。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高管合計減持62.36億股,減持金額高達1296.27億元,涉及3633名高管。高管減持金額超過10億元的個股有22家,以中小創業板居多。
其中,萬邦達(300055)于今年4-5月份先后遭到8名高管的減持,合計套現68.68億元,位居高管減持金額榜首。而樂視網(300104)則在6月份遭遇其控股股東賈躍亭減持3524萬股,套現近25億元。
從月度數據來看,5月份進行減持的高管數量多達1200人,是4月份人數的三倍,減持金額為457.41億元,同比增長149.30%,創下今年以來的新高。而6月份上班月,減持倉參考市值已經超過250億元,預計6月高管減持金額或將突破500億。
作為上市公司的重要管理層,高管們被認為是上市公司的“內幕知情人”,因此其減持行為更容易被市場解讀為利空。不過,也有分析師表示,在狂熱市場中,高管減持只會使股價上漲放緩,并不會使上漲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