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明

尊敬的蔣正華副委員長、顧秀蓮副委員長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新聞界同行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外面天寒地凍,這里卻熱情洋溢。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和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開幕了。在此,我謹代表主辦方,向出席論壇的各位領導、嘉賓、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法治保障民生”。我們相聚在人民日報社,共同探討如何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納入法治軌道,這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意。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深情的話語展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民生情懷”。他還詳細闡述了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這七個與人民群眾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現實民生問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通篇貫穿著人民至上的宗旨,建議的核心和靈魂,是提出了新的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每一個都事關民生。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固然直接關乎民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同樣直接關系民生。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直接有利于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協調發展,主要是要補短板,補上鄉村、中西部等發展短板,補上人口生育的短板,特別是補上7017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突出短板。這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民生豐碑。開放發展,不僅能使經濟受益,尤其能使民生受益。中國公民出境游人次已經多年來居全球第一。今年,中國公民的境外購買力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有人看著這么巨大的購買力眼紅,主張限制公民出境購買。按照開放發展的理念,中央決定除依法征稅外,不設任何限制門檻,保護公民“買好東西成為剛性需求”的民生意愿。
一年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今年是依法治國理念在全國范圍實踐的關鍵性一年,從民生角度來看,只有依法治國,社會才能有序運行,民生才能預期穩定。民生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遇事必求人”。解決這個問題,一靠發展,解決短缺問題;二靠法治,依法依規辦事,解決小權大用問題。法制與發展,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優化民生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令人欣喜的是,在依法治國理念之下,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出臺,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法律依據,民生建設的各個方面正在逐步納入法治軌道。比如,今年1月正式實施的《新環保法》,以及在此背景下出臺的“水十條”,又比如經修訂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等等。正因為如此,第三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將主題定格在了“法治保障民生”。
今天的論壇,內容豐富,高端權威,除了上午的主題發言外,我們多年的合作伙伴、論壇聯合主辦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將在這里發布《2015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并對報告進行權威解讀。這一報告首次以全國293個地級城市民生建設為研究對象,為這293個城市的民生發展現狀排了座次,并將在今天為位列前50的城市頒獎。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對推動各地民生建設大有好處。同時,經投票和專家評定,論壇還從數百個民生示范工程中,評出以浙江湖州12345陽光熱線和河南虞城縣六位一體社會治安模式為代表的示范工程20個。評選和表彰示范工程對推動各地市以改革創新精神,建設群眾急需,社會效益好,群眾滿意度高的民生工程,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
除了上午的議程外,下午還有三個分論壇:一是關于新環保法實施一年的,二是關于社會責任立法前瞻的,三是如何推動普惠金融健康發展的。這些分論壇也都緊扣主題,可以深化我們對“法治保障民生”的認識,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在民生建設中的法治意識。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作為新聞媒體,民生與法制領域,一直是我們關注和報道的重點領域,人民日報每周四有專門的《民生周刊》版面,另外,作為人民日報旗下的直屬報刊,《民生周刊》雜志是目前中國唯一一份專注民生新聞的媒體,“為民生服務”是這本刊物的宗旨,也是她的理念。我們主辦第三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鮮明提出“法治保障民生”,就是要從輿論宣傳的角度,呼吁并推動把民生建設納入法治軌道,實現法律保障。
到今年,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已經走過了3年的歷程,連續辦了三屆,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們真誠希望與會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在本次論壇上圍繞“法治保障民生”這個主題,暢所欲言,為依法治國,保障和改善民生貢獻智慧。
最后預祝第三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