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

立法機關通常會把法律標準定高一點,但一味提高,就會忽視企業的實際,最后變得非常被動,法律形同虛設。
將近10年時間里,我一直在跟企業一起做一些社會責任的工作。目前,法律與企業社會責任其實是攪不清的,大概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遵守法律是否就是履行社會責任?不論是ISO26000還是國資委發布的社會責任指南,都要求企業誠實守信、依法經營,法律對于企業而言是底線責任。既然指南里都說要守法,那守法是不是就意味著盡到了社會責任?對于很多企業,這個問題并不清楚。社會責任如果只是守法豈不是太簡單了。對于企業而言,社會責任怎么界定?還不是很清楚。
第二,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或經營過程中,經常碰到跟法律相關的問題,由于弄不清楚,企業很被動。有一家企業內部發生村民偷電事件,村民用電為豬舍取暖,結果豬被電死。村民抬著豬找到企業,要求其賠償。結果企業方面只得賠償,因為打官司法院還是支持弱勢群體。
第三,由于公眾對法律不認可,施工遇阻是很多企業都會碰到的問題。原本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征地應補償一千元或一萬元,可老百姓張嘴就是10倍、100倍的要價。給還是不給?不給的話,工程無限期停滯,地方政府出面說:“這個事情我們也不好辦,企業有錢,你們就盡點責任,多給點錢好了。”這個錢企業要不要掏?法律很清楚,地方規定也有明確標準,但實際上沒法執行。
第四,現在很多企業都要走出去,國內的法律跟國外的法律有很大差異。前段時間,有幾個國外的專家到中國,提到航運企業里有明確的反腐敗政策,規定很嚴格。
而在東南亞很多港口,航運公司要是不給對方好處費,船進港就很困難,或者會損失很大。船長會不會給他們錢?不給的話,損失更大。如果遵守法律,那股東利益怎么辦?總之,國內外法律差異給企業帶來很大困惑。
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應涵蓋這些方面,至少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共識。企業要不要履行社會責任?企業是指所有的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法律應該給全社會一個明確的規范或框架。
第二,立法的時候要考慮到實際情況。1994年,我國《勞動法》規定八小時工作制,可大家去看看,當時的勞動部晚上的燈會亮到幾點?自己制定的法律,自己都不能實行。立法機關通常會把法律標準定高一點,但一味提高,就會忽視企業的實際,最后變得非常被動,法律形同虛設。
第三,法律應該起到促進作用,而不是制約。社會責任本身的內容和要求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但法律一旦制定下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能調整的。在立法過程中,如何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不是限制履責的動力,這也是立法要充分考慮的。
(本刊記者劉燕交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