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軍 D boy
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和AAI公司的SPIW原型槍都比較接近指標要求,而且都滿足了“齊射計劃”中對極高射速短點射的要求。
溫徹斯特SPIW的射速是第一代SPIW中最慢的,只有700發/分,每秒可射出11發;斯普林菲爾德SPIW測出的點射和連發射速為1700發/分,這意味著每秒發射28發;AAI SPIW的連發射速為600~700發/分,但點射射速則是驚人地高達2400發/分,即每秒40發;而H&R SPIW的射速雖然最低,500發/分,但因為采用的齊射方式每一發都射出3枚彈頭,因此就相當于一分鐘射出1500發,即每秒25發。
SPIW的射擊試驗是從1964年4月到8月期間在本寧堡進行的,用作對比的武器是M14步槍、剛剛通過正式定型的M16步槍以及另一種增加了2發點射控制機構、帶槍口制退器的未定型的M16步槍。
其實在當時,研制SPIW的設計師們都已經承認這些設計并不穩定,但美國陸軍武器司令部(Army Weapons Command)依然堅定地相信SPIW是可以實現的,完全不需要修改技術指標。于是,設計師們只好絞盡腦汁地嘗試平衡原型槍的各種設計,以達到SPIW的技術指標。
通過對第一代原型槍的測試結果,在1964年11月正式確定了2支入圍的原型槍,它們便是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和AAI公司的設計。不過,陸軍對這2支入圍原型槍提出的缺點基本集中在3個方面:耐用性差、可靠性差、質量超標。
關于武器的耐用性,設計師們反反復復向測試人員解釋為了盡量靠近質量指標,而怎樣想方設法地對每個部件盡可能地減輕質量。如果沒有4.5kg(10磅)總質量且點面火力結合的要求,那么他們可以在性能上做得更好。
在可靠性方面,表現最好的是AAI公司的原型槍,平均每射擊23.5發彈會有一次射擊中斷的故障;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原型槍次之,故障率是1:21.3;最差的是奧林/溫徹斯特公司的原型槍,其故障率達到1:10.8。AAI公司在進一步的試驗中發現如果給XM110彈涂上潤滑油就能提高可靠性,但發射前先給槍彈潤滑這點建議被陸軍認為是無法接受的。
至于質量嚴重超標就更不用說了,而這個問題又與耐用性的問題互相矛盾。
但即使這樣,美國陸軍依然相信在第二年6月份就可以得到一件新裝備,因此他們甚至打算盡快開展第二階段的試驗,然后小批量生產出中選的槍支供部隊試驗。考慮到質量和耐用性方面的平衡,對質量方面的要求有些松動,至少陸軍官員同意質量不再是一個數字指標,而是權重指標。
1964年夏季,除了在本寧堡進行的第一代原型槍試驗外,同時也在進行著大規模量產XM110和XM144兩種箭形彈的模擬試驗。在這之前試驗的彈藥都是實驗室產品,如果沒有經濟的方式用來生產足量的箭形彈,武器也不能裝備部隊。但試產的承包商抱怨說,每一個部件都需要手藝高超的技工來確保裝配可靠合格,這意味著這兩種箭形彈因為裝配困難而導致成本高昂。看來,以1960年代的技術條件不僅不容易實現SPIW的武器部分,就是彈藥生產也有困難。

從左到右:AAI 5.6×53mm XM110彈,法蘭克福德5.6×44mm XM144彈,加長后的AAI 5.6×57mmXM645彈,加粗后的法蘭克福德5.6×44mm XM216彈,最右是把AAI的箭形彈頭及彈托裝在5.56x45mm彈殼里的一種未定型的試驗彈

從左到右:AAI的鋼制箭形彈頭, 剖開的和完整的X M 2 1 6彈、X M 1 1 0彈、X M 6 4 5 彈以及用作比較的5.56×45mm
盡管AAI公司的設計師們采取了許多補救措施,但針對第一代原型槍試驗中暴露出來的SPIW計劃中許多不成熟的構想仍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不過陸軍武器司令部認為這只需要多花點錢和時間,還是可以滿足要求的。
1965年3月,就是美軍部隊正式進駐南越的時候,美陸軍武器司令部的態度有所松動,批準供應商在35個月內各完成10支第二代SPIW原型槍并通過試驗,于1968年3月完成裝備定型,也就是說,陸軍方面同意SPIW計劃延遲將近3年。
不過,在這一階段中,陸軍已經明確拒絕接受無托結構,因此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開始參考AAI公司和溫徹斯特公司的設計,重新設計他們的SPIW樣槍,而且還是在條件困難的情境下重新設計。因為在1964年,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已經徹底停止生產M14步槍(只有幾家民營生產商還在生產著合同規定中剩下的數量,直到1965年全面停產),生產車間已經關閉,而且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已經宣布將在1968年4月徹底關閉這家兵工廠。
另外,由于XM110彈和XM144彈這兩種彈藥的初速達不到要求,因此兩家入圍的供應商也必須在第二代原型槍上使用改進的彈藥。
因此,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和法蘭克福德兵工廠很快就研制了一種新彈取代XM144彈,并命名為XM216彈。這種新彈除了彈殼稍粗一些外,包括彈頭、底火等其他方面與XM144彈完全相同。
同時,AAI公司也放棄了XM110那個凹陷的彈底結構,并把彈殼加長了4mm,使彈殼內有更大的發射藥空間,從而推出了XM645新彈。在新彈上,AAI公司還同時研制了一種單件式活塞底火來代替原本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復雜設計。這種創新的單件式活塞底火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火臺。
沒有相關人士正式公開過XM645彈這種無火臺底火的工作原理,因此有不同的猜測。比如有人認為是依靠全新的更敏感的擊發藥,而且擊發藥量是傳統藥量的3倍以上,在活塞式底火壓縮的時候引爆;另一些人則認為新彈是利用彈殼里的底火定位突起的環充當火臺的作用;還有人認為在底火杯內側粗糙地加工有細小的螺紋,當底火被擊針打擊時,擊發藥就會與這些螺紋互相摩擦從而引爆。
AAI公司試產裝配了13萬發XM645彈,彈殼及單件式活塞底火是由位于魁北克的加拿大國營企業多米寧兵工廠(Dominion Arsenals)外包生產的。

用透明塑料制成左右2個雙排30發彈匣及其加裝在斯普林菲爾德第二代SPIW的狀態

用透明塑料制成左右2個雙排30發彈匣及其加裝在斯普林菲爾德第二代SPIW的狀態
1966年,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推出了第二代SPIW原型槍,其全槍長1016mm,發射新改進的XM216彈。由于當時60發點目標彈藥容彈量的指標仍未松動,所以依然采用2個30發雙排彈匣的供彈設計。但因為無托方案被拒絕,新式步槍必須改為彈匣在前的結構,為了同時滿足全槍長和槍管長的指標,原本前后排列的雙彈匣改為左右并列的形式。在2個彈匣都插入到位后,左側彈匣內的槍彈被往下壓一些,先從右側彈匣供彈。當右側彈匣打空后,托彈板帶動一個裝置釋放左側彈匣內的槍彈,使其上升到可供彈的高度。
另外,新的彈匣體材料改為透明聚碳酸酯塑料構成,方便射手觀察余彈量,這種創新也是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設計師在絕望中創造力的爆發,希望通過一些創新特征來加分,以抵消固有缺陷方面的失分。

由于AAI公司是第一個推出箭形彈的商家,所以其對拿下SPIW項目有很大的決心。在斯普林菲爾德第二代SPIW原型槍公布后不久,AAI公司也公布了他們的第二代原型槍。新槍改進了早期的一些構思,而且還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射擊試驗。按照AAI公司官方的說辭,這已經是可以隨時進入量產的生產型了。
AAI第二代SPIW原型槍設計了新的聚合物槍托,代替原來的木制槍托,彈鼓的尺寸和動作機構的運動距離上都比第一代稍長,這是由于新XM645彈的彈殼長度比XM110彈的稍大。其榴彈發射器由3個綁在一起且內置榴彈的彈筒供彈,一個彈筒內的榴彈發射完后,可將另一個彈筒旋轉對正發射管,發射其內裝的榴彈。3發榴彈均發射完后,彈筒即棄之不用。
美軍對第二代SPIW結束試驗后,AAI公司仍不甘心,繼續對SPIW進行改進,于1968年拿出改進方案。該槍的改進之處主要是在槍管上增加環形散熱片,且槍管上加裝了消聲器,護手部分也重新作了設計。


正在試驗彈鏈供彈式M16步槍的柯爾特公司的工程項目經理羅伯特·羅伊,正是由于他的研究報告,打消了公司高層對與SPIW競爭的擔心
第二代原型槍的試驗依然由本寧堡的步兵委員會負責,試驗在1966年8月26日開始,到10月31日結束。這次試驗的結果用一個詞來評價,就是“災難”。
美國陸軍在SPIW計劃中要求在質量如此輕的槍支上實現那么多功能,但作為一件軍用武器又要求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無論設計師們怎樣努力,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依然無法跨越。
同時,陸軍武器司令部還打算尋找一家民營企業接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SPIW,因為還有一年半該工廠就要徹底關閉了。
由于M14步槍越來越被證明不適應越南的環境,而最初陸軍雖然對SPIW計劃的進度很樂觀,但越南前線急需立即替代M14步槍的武器,因此已經買下AR15步槍設計的柯爾特公司趁機發動攻勢,成功取得美國政府一張又一張的訂單,并在1964年被定型為M16步槍。盡管美國陸軍一直把AR15/M16步槍當成是M14步槍與SPIW之間的過渡型武器,但因為SPIW計劃一拖再拖,于是不得不不斷增添這支過渡槍的數目。

然而,早期M16步槍在越南戰爭上飽受詬病的可靠性問題,卻正是由于美國陸軍一直把M16步槍當作應急用的過渡性武器,而從未予以重視,所以M16步槍根本就沒有經歷過“試驗、改進、試裝備、再改進”的一系列裝備定型流程,匆匆忙忙就提供給作戰部隊使用。而正是由于早期M16步槍所出現的問題,使得對M16步槍懷有偏見的陸軍高層更加不喜歡這件武器,而對SPIW始終懷有強烈的信心和希望。
所以,柯爾特公司比任何人都不希望SPIW能夠成功,因而他們對SPIW的優缺點進行深入分析。他們甚至試著造了一種裝在5.56mm彈殼中的脫殼箭形彈,并使用滑膛槍管的M16步槍進行試射。
雖然步兵委員會的SPIW試驗報告是秘密的,但對作為防務承包商之一的柯爾特公司并不受限制,所以柯爾特公司的工程項目經理羅伯特·E.羅伊(Robert E. Roy)仔細研究了SPIW,然后向上級寫了份書面報告,從而打消了柯爾特公司高層對與SPIW競爭的擔憂。羅伊報告中的幾個要點摘錄如下:
“在我看來,SPIW還遠遠不能成為一件可以作戰的武器系統。過多的人給這件武器賦予了過多的要求,并由此產生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幾乎是不可克服的,因為有許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一般來說(箭形彈)進入肌肉或骨頭后會略微彎曲,然后翻滾,這種特性才能使得這樣一個小而輕的彈頭增加致死能力。但問題是箭形彈并不總是能翻滾,即使在翻滾后它的殺傷力也比7.62mmNATO彈要低,而如果它不翻滾,那么它的停止作用就非常低,甚至低到傷者可能不知道他已經被打中了。”
“為了讓SPIW彈盡可能輕,彈殼尺寸要盡可能小,這就需要以燃燒速度相對緩慢的發射藥來獲得所需要的高初速,這樣才能保證必要的能量。其結果就是在彈頭射出時膛壓非常高。我估計膛口壓力達到172.4MPa。”
“這種武器所產生的膛口噪聲和火焰遠遠在M14步槍或M16步槍之上,至少相當于我們的M16突擊隊員型沖鋒槍(應該是指XM177——編者注)在不安裝消聲/消焰器時的程度。我發射過AAI的武器,不戴耳塞是絕對不舒服的。”
“目前的計劃是要求在1968年初完成設計定型,1969年開始生產。但看過實物,目睹了射擊,并親自試射后,我看不到這個計劃有實現的可能。SPIW仍然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發,而且最好是完全重新設計,并且要徹底解決幾個基本問題后才能進一步考慮有沒有能力成為軍用武器。”

AAI ACR所發射的5.56×45mm箭形彈
隨著深入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和無效的持續改進,SPIW越來越沒有希望,于是美國陸軍在1968年結束了SPIW計劃。這種武器就這樣大張旗鼓地發展,靜悄悄地結束。
盡管前線官兵已經接受了M16步槍,但陸軍高層對于換掉M16步槍依然不死心,所以在1969年又開始了一個名為“未來步槍系統”(Future Rifle System,簡稱FRS)的新項目。在FRS中又提出一些創新的要求,不過,FRS這個同樣超前的計劃理所當然地再一次失敗了。
到1980年代末期,美國陸軍又搞了個先進戰斗步槍(Advanced Combat Rifle,簡稱ACR)計劃,4家競爭方案中其中兩家都采用了箭形彈技術,而這兩家中的其中一家正是AAI公司,這次AAI的ACR樣槍發射的是裝在5.56×45mm彈殼中的箭形彈。ACR計劃其實算是當年“齊射計劃”的新版本,但依然沒有一種原型槍能夠滿足技術指標,所以ACR計劃在1990年也中止了。(全文完)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