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中國投資者習慣于追求快節奏,這一點在創業板上面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如果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創業板,我們會發現中國股市的確是個不成熟的市場。
但我們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的話,就很難接受在A股繼續玩這個游戲。當然,投機者之所以敢于如此大膽的拉升創業板的股票,主流的觀點認為,因為存在經濟轉型的政策推動和預期,似乎認為一旦創業板下跌,就預示著中國經濟難以成功轉型。
筆者的觀點是,即使創業板出現熊市了,也不代表中國經濟轉型就夭折了,更不必從此對中國經濟悲觀失望。反而,我們應該期待的是,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比如中國傳統的制造業能否實現成功的升級轉型。如果包括有色、煤炭、船舶、電力、鋼鐵、水泥、建材等傳統行業或產業都出現了成功轉型,那么,中國經濟才能夠轉型成功。所以,即使創業板的市值出現了縮水也沒有關系,重點是主板當中的傳統行業能否真正實現產能的輸出或淘汰,最終實現業績的提升,這才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討論了這么久,最終想說明,中國在重工業上的競爭優勢比西方國家并不是那么明顯,甚至我們在傳統行業上,尤其是涉及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工藝、管理和流程離西方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因此,對于傳統的重工業領域,我們仍有很大的空間來挖掘和優化。換言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并不表示它完全替代傳統產業,而是要讓老樹、新樹一起發新芽。
現在的問題是,市場為了熱炒小盤股和所謂的成長股,回避大盤股的資金規模要求大的缺陷,從而杜撰了一個“小盤股就是代表新興產業”的真實謊言,這實在是要將中國股市引入了歧途。
顯然,目前中國創業板的估值水平與全球發達國家的股市存在明顯的差異。一邊是中國創業板企業紛紛創出歷史紀錄的市值規模,低于30億元市值的企業已經消失;另一邊是大洋彼岸同樣是創業板,美國納斯達克仍有接近35%的企業市值在2億美元以下,也僅有30%的企業超過了10億美元市值。這說明,相比中國創業板的非理性繁榮,盡管美國股市已經漲了6年,但相比之下,后者會更加理性和健康。
從A股的估值結構的現狀分析來看,差異也非常明顯,極度不合理。A股傳統型藍籌股都在12倍左右甚至更低的位置上待著,而所謂的“中小創”成長股仍可以高達120倍市盈率,盡管兩者的業績差距并不明顯,甚至,很多藍籌股的業績遠遠好于所謂的成長股。包括以券商和保險等行業成長性甚至超于絕大多數所謂的成長股,為什么券商保險的估值卻遠遠低于中小創呢?中國股市以“炒新”、“炒小”為基礎的投機哲學為何有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這是值得深思的。
筆者并不想深究其中的原因,存在即是合理。投機本是常態,市場先生從來都是歇斯底里的狀態。所以,作為理性投資者,我們只能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當然,最終我們也會獲得與眾不同的收益率。因為,我們深信,秉持價值投資的理念,把股票當作企業的一部分來考慮,不僅要看企業的經營基本面,更要看企業的內在價值多少,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穿越市場的牛熊周期,讓投資者獲得時間和企業帶來的真實回報。